翌日,天上飄起了小雪,路上行人稀疏。
但在定軍侯府之前,卻並沒有因此冷落下來,到府拜會之人依舊不少,其中不少都是今年回京述職的軍中將領。
或為大將軍舊部,或欲在大將軍麾下謀一職務,比昨日來的人好像還多一些。
而且,在上午時候,樞密使汪道存和兵部尚書李承乾兩人不約而同的派人過來問候,顯然,與趙石的猜測有著偏差。
兩人在得知同門下平章事李圃邀約大將軍趙石赴宴的訊息之後,也都有些坐不住了,而不同的是,樞密使汪道存派來的是屬官,而兵部尚書李承乾派來的卻是自己的一個侄兒。
可見,相比樞密使汪道存,李承乾這裡要更急躁一些,也充滿了示好的味道。
這也難怪,兵部侍郎成巒前日過府拜會,大將軍趙石設宴相談,這瞞不過有心之人,不像李師雄那邊,也沒有隱瞞的意思。
李承乾那裡自然會感覺到些什麼,若說聽了這個還有些放不下身段的話,之後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設宴相邀,與大將軍在府中密談良久,就不得不讓他們重視了。
一文一武,皆是朝野矚目,不但是他們,許多人都在猜測,兩人到底談了些什麼,而以如今大將軍趙石的權勢,是想在樞密院或者兵部任職嗎?那什麼樣的職務才適合其人?
這可不是景帝年間,再沒有任何可能將這位功勳卓著的大將軍放在一個閒職上,樞密使汪道存到還不算怎麼著急。但李承乾不成。他與大將軍趙石素有間隙。
如今完全處於劣勢。如果趙石有意,頂了他這個兵部尚書,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示好也在情理之中。
當年兩人確實多有糾葛,但到得如今,勝負分明,失去了皇帝陛下支援的李承乾李大人,也不得不低下頭。為自己的將來打算了。
好在,長安之亂中,他只是一個旁觀者,很明智的沒有參與其中,是不想淪為他人刀槍,還是因為其他什麼,現在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長安之亂中沒有扮演落井下石的角色,甚至於。兔死狐悲之下,還曾出言為趙石說過幾句好話。這也便給他留下了餘地。
長安之亂過後,他在兵部的威望不可逆轉的在消弱,但與趙石之間的多年恩怨好像一朝之間,變得不算什麼了。
來到成武一朝,新的氣象已經漸漸顯露,心性想來堅韌的李承乾斷不會在這個時候生出什麼隱退之心。
但環顧左右,卻是危機四伏,景帝一朝的幾個心腹之臣,除了大將軍趙石,境遇都是不佳……
所以說,他的選擇並不多,倒向汪道存?
別說汪道存在樞密使任上呆幾年,陛下那裡也必然不願兵部和樞密院太過和美,李圃?那更是笑話,還不如和其他幾位重臣交好來的順當一些。
兵部尚書,這是個令人無比眼紅的位置,但卻也沒有哪個敢強自握在手裡,這是李承乾的依仗,卻也是他最大的難處。
這麼看下來,同樣身為景王府舊人的趙石,卻好像成了現如今最好的選擇,時移世易,聽上去有些可笑,多年宿敵,當初恩怨之起始,卻成了如今結好之由來,但朝堂人事變幻,也正是這般。
從沒有什麼一生之敵之說,你來我往之間,更多的則是妥協,和在敵友之間不停的變化……
李承乾派來的這個侄兒,乃是他的外侄,可不是那個李清,那位來京師長安轉了一圈,很是吃了些苦頭,後來更是與世家子弟勾搭上了,屢屢生事,麻煩不斷,對李承乾這位叔父,也很是添了些怨恨。
李承乾一看,實在沒有旁的辦法,索性趁著缺職眾多的時機,給他謀了一任知縣,也沒有離的太遠,就在西北家鄉左近,並去信讓自家兄長嚴加看顧,很是恐嚇了一番,如此這般,幾年下來,好像也沒出什麼亂子。
這個外侄和李清大不相同,很有幾分精明強幹的意思,李承乾已經有意,將這個外侄過繼過來,承於膝下,再放到軍中歷練幾年,將來他百年之後,也好支撐他這一支的門戶。
說的有些遠了,兩人不約而同的派人過府問候,不用來人多說什麼,他們各自的身份,已經將兩人的意思表達的很是明顯。
都想著今早能跟大將軍趙石相談一番,這正合趙石心意,不過和與李圃見面不同,卻還要等到入宮面聖之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