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事多

在李府呆了一個多時辰,兵部尚書李承乾便親自將趙石送了出來。

到了門前,趙石抱了抱拳,“大人留步,不必再遠送了。”

李承乾回禮,笑道:“國公慢行,今日匆匆一會,多有怠慢,來日國公凱旋,咱們再把酒言歡。”

兩人相視而笑,好像多年芥蒂,皆都一掃而空。

辭了李承乾,趙石帶著護衛,信馬由韁,往自己府邸方向而來。

一邊行著,心裡卻也一邊在想,兵部尚書李承乾也是老了……這一次見面的結果,簡直順利的出奇,若是擱在當年,無論如何也是不會這麼一番情形的。

趙石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景興一朝的臣子們,都在漸漸老去,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並非是只因為臣子們不合新帝心意,多數還是年紀的問題在作祟。

李承乾當了近二十年的兵部尚書,比李圃,汪道存歲數要小上一些,但也小不到哪裡去,不惟是他們,朝中重臣們也多是這樣一個情形。

看來也用不了幾年,朝中便會多出許多新面孔來了,等到那些宣慰使,按察使什麼的年頭到了,回京述職,也就是大批的汰換朝中重臣的時候到了。

而兵部樞密院這裡也快,身有功勳的將領們回京,必定會填任許多要害……

與李承乾密談良久,李承乾話裡話外的意思,其實並不難捕捉,一任樞密使就是他想要的。

當聽明白這個意思之後,趙石想到的卻是當年的李嚴蓄。

兩人因慶陽府之事而結怨,後來陰差陽錯,反而成就了一位樞密副使,若非其人不很得景帝心意,那麼早已將汪道存從樞密使位置上給頂下來了。

就經歷而言,和李承乾何其相似。

如果李承乾升任樞密使,那兵部尚書又留了一個令人眼紅的空缺出來,成巒?在兵部多年,但無論威望和資歷,都還差了幾分,段德若非離京,到是不錯的人選。

只是若此人還在京師,李承乾也不會這麼容易就範,要知道,李承乾別看如今境遇不佳,但於景帝一朝來說,若非有此人在兵部,前方戰事也不會那般順利,以此人之才幹而言,實為景興一朝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

兵部在其手中,也多有威信,上挾樞密院,下制軍中將領,還讓戶部無可奈何,此人若去,兵部接任之人,還真沒太多能與之相比的人物。

除非招外間幾位大將軍回朝,如折匯,張培賢兩人,皆可履任此職……

但兩人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河洛,調回來不但不妥,而且趙石自己又哪裡願意,讓這麼兩個人久居京師重地?

左思右想間,到是想到一個人,只是也頗有礙難。

見了一次李承乾,多出了無數心事,趙石心裡暗罵,這老匹夫,低頭之後還要給人出這麼多的難題,簡直就是天生的冤家對頭。

不過話說回來了,有了李承乾的一力支援,廷議之時,又多了幾分的把握。

若是李圃那邊沒什麼反覆,明年的戰事也就基本上定下來了。

之後要考慮的,則是各路領兵將領的人選,以及兵員調撥,糧草輜重等事。

在這個上面,趙石已經想了許久,唯一為難之處,其實還在大將軍折匯身上,此人因前兩年之功,已經晉了一等伯,封侯也只是早晚間事。

這一戰,繞不開此人,折家現在也沒個動靜,估摸著是西北戰事,對摺家好處多多,無意阻之罷了。

不過和此人之積怨,已是難解。

將其調離西北?

別說笑了,當初長安之亂後,將其人從河洛弄到了西北,以張培賢代之,那還可以說是順勢而為的話,現在在西北滅夏之戰前,調離此人,以折家之底蘊,鬧出兵變之事來都不稀奇。

而以其人身份地位,領一路兵馬,獨當一面,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旁的趙石到不怕什麼,也斷不會將其留在後方,作為大將軍留後來用,只怕是,戰事膠著之時,此人抗令不遵,與大局有損罷了。

要知道,西夏多山,還有戈壁,沙漠,訊息傳遞不便,所以在開戰之前,定然要做好各種準備,在大略上,也要說個明白,但那裡的地勢也決定了,許多之前的謀劃,並不一定能成,所以還要靠將領們的臨機決斷。

這會給領兵大將們許多的自主之權,一旦有人心懷叵測,要行那爭功之事,連趙石都無法全數控制的了。

折匯會不會爭功?這根本不用問,折匯此人的膽子大著呢,又與趙石有著積怨,一旦離開視線,此人必定會將趙石的安排都當做耳旁風,這是十分危險的,很可能會影響整個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