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折沐之外,其餘三人的封賞,顯然都有著大將軍趙石的影子,而折沐,也出身羽林左衛,乃大將軍趙石舊部。\(23(x
對於大將軍種燧的封賞,也很讓朝廷為難,最終,大將軍種燧晉三等西寧侯,仍任殿前司禁軍指揮使,領樞密副使之職,其餘封地,金銀細軟以及綢緞等等盡皆豐厚無比。
大將軍種燧撤兵回朝的日子還沒定,總也要明年春天的時候才能和宣撫使折沐完成交接了。。。。。。。
說起來,種燧和趙石兩人的情形差不多,都已經不太好封賞,種燧要好上一些,爵位上升的空間還有不少,而且,年紀在那裡擺著,下一次回京述職,不管是履任樞密使,還是兵部尚書,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世家子和趙石這樣寒門出身的人到底不一樣,宦途要通暢的多,為其出謀劃策者,更是不計其數。
有了大將軍種燧,相比於慘淡的折家,種家算是真正的興旺了起來,年節的時候,種家京師府邸,賓客盈門,衣朱帶紫,在二十多年之後,於成武一朝,終於恢復了往日長安大閥的氣派。
許多人不免又是一番感慨,風水輪流轉,這宦途之上,一時得意容易,一世富貴卻難,大秦門閥起起落落,如今卻又輪到種家得意的時候了。
接下來,大將軍趙石卸河東宣撫使之職,由大將張峰聚接任,領河東各部兵權,晉三等靖遠侯。無疑是一步邁進了大將軍的行列。
其叔父張承。則卸延州鎮軍指揮使之職。回京述職,位置已經準備好了,樞密副使。
叔侄二人,同晉高位,西北張氏,一下便令人矚目了起來。
而以張承的歲數和資歷,過上兩年,不論接任樞密使。還是任兵部尚書,都很恰當。。。。。。。。。
年根上,朝廷下旨,這一回,兵部尚書李承乾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大秦樞密使,在晚年,登上了人生最高峰,不過,他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一任樞密使,已經算得上是朝廷對老臣的優容之舉。不用再想其他什麼。
這個時候,沒有人去爭什麼兵部尚書,許多人都在想,那個位置一定是給大將軍趙石留的。
不過隨即,兵部左侍郎成巒晉兵部尚書,順延至右侍郎趙布宗,接兵部左侍郎之位,兵部右侍郎空懸待決。
接著,戶部右侍郎劉延年因年紀老邁,不堪驅使而上書請辭,中書隨即擬旨,皇帝陛下批閱,趕著在年根上準劉延年榮歸故里。
隨即,朝廷下旨,伐夏諸路兵馬糧草總管杜橓卿補戶部右侍郎,賜爵盧寧縣子,翌年初,國武監祭酒齊子平卸任,轉任國子監丞。
而新鮮出爐的戶部右侍郎大人,則繼任國武監祭酒,隨即,都尉虞候江游出任國武監虞候。。。。。。。。
於是,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大將軍趙石欲重掌國武監,不但一腳將齊子平踢了出去,而且,將兩個國武監最重要的位置,都換上了自己的門生。
國武三雄,杜橓卿一躍而為戶部右侍郎,國武監祭酒,種懷玉還老實的呆在太原,當他的河東宣撫副使。
另外一位,朝廷自然不會忘了,晉木華黎為大將軍,撫草原諸部,三等塞上侯,短時間內,這位木大將軍恐怕是不會再回京了。
可以說,在大將軍趙石重用之下,國武監三雄各個青雲直上,十數年間,便走完別人一生都走不完的宦途之路。
其中,木華黎的際遇簡直就可以稱之為傳奇,從一介草原胡人,到大秦上將,快馬加鞭之下,旁人是望塵莫及。
當然,木華黎的官位之所以晉身如此順利,除了大將軍趙石的信重之外,也有著特殊的原因。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草原那等地方,大秦的大將軍們還真不願去那裡喝風飲雪,和一堆臭烘烘的胡人混在一處。
於是,草原之上,也就差不多變成了木華黎的天下,一個大將軍位,是少不了的。
隨之而來的,還有對草原諸部的封賞,乃蠻部終於有了汗王,魯烏爾阿拔成為乃蠻部太陽汗,至於克烈部和韃靼人,蔑兒乞人,朝廷各有加恩,便不在這裡一一細表了。
伐夏將士,各個皆有封賞,加官進爵,皆大歡喜,便是戶部眾人以及中書,樞密院的重臣們,甚至於六部上下,因辛勞國事,在臘月裡也得到了朝廷的賞賜。
可以說,成武五年年根上,朝野內外,一片歡騰。
但伐夏一役最大的功臣,大將軍趙石的封賞還沒有下來,許多人都在瞧著,根本不知道,朝廷到底要怎樣賞賜這位大將軍。
許多猜測,都已不攻自破,這要是在景興年間,不用問了,不降罪都是好的,就不用再想著什麼封賞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