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明遠

大秦成武六年十月末尾,大秦文武終於達成了妥協。《

戶部尚書李吉,貶西涼。

大秦人煙稀少的地界並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蠻煙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數西涼了,那裡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風沙漫天,可謂是荒涼無比。

顯然,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對這位堂弟徹底的失望了,借勢便將堂弟貶去了西涼地界在,照其年歲,很可能就會歿於西涼任上,這輩子是別再回長安繁華之地了。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參知政事告老還鄉,幾位御史被貶出京。

而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也終於有了人選,這個人叫蕭義。

蕭姓在北方並不常見,北人一旦有姓蕭者,多屬契丹族類。

而蕭義祖上,正是出身契丹遼國的後族,遼國伐秦,朝中風波動盪,後族在遼國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再一次失敗,遭到了嚴酷的清洗。

當時蕭義祖上正在軍中領兵,與秦人在潼關之下激戰不休,聞聽國內劇變,乾脆就陣前降了大秦,並率心腹偷襲大軍輜重得手,使遼軍大潰,這是契丹人最後一次伐秦。

將近一百多年過去,他們這一族在秦地也生了根,和李金花,折氏等族很像,都有著外族的血統,卻已經完全融入了大秦。

蕭義自然是出身大秦將門無疑,少年時也曾從身軍旅,守過邊塞。

不過此人少小聰慧,後來在陣前受了傷。回到家中。便棄武從文。走了科舉取士的路子。

其人曾入國子監進學,拜翰林學士張靖為師,終是在正德二十七年取了進士。

此人經歷十分精彩,去過地方為官,也任職過京官,然後又去地方歷練,如此輪轉數載,這不能怪他對將來沒有規劃。只因大秦疆域越來越廣,缺少人才所致。

後來回京,在東宮為贊議從事,而長安之變前,因太子行事荒唐,他也受了極大的牽連,便貶去了外間,幹起了轉運使,或者說的押糧官兒的活計,奔波來去。著實沒少吃了苦頭。。。。。。。

待得長安之變結束,這位終於苦盡甘來。作為東宮舊人,黴運盡去,成武二年奉詔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而儲君之位一旦立下,詹事府這裡又能在東宮身邊走動了。

不過到了成武六年,因文武之爭,這位剛逍遙了幾年的蕭大人便離開了詹事府,轉任兵部侍郎。

在趙石眼中,這實在是一位救火隊員般的角色,任職兵部右侍郎,也無話可說。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這人的老師張靖,卻是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的門生,蕭義本人和長安李氏也極為親近,顯然,這是對長安李氏的一種補償。

諷刺的是,戶部尚書李吉一直想幹的事情,卻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援,並被趕去西涼之後,實現了。

當然,作為率先妥協的一方,一個兵部右侍郎並不能讓長安李氏滿意,之後也體現了這一點。

戶部左侍郎彭為年升任戶部尚書,不用問,這位也是正經的李氏門下。

戶部左侍郎之位,則由工部左侍郎李政接任。

工部右侍郎李師雄晉左侍郎之位。。。。。。。。

當然,臣子們的妥協,定然要經過皇帝陛下允准才成,而這樣的結果,讓稍微有些難受的皇帝陛下也很高興。

這一次,長安李氏的掌門人拿出了嫻熟的政治手腕,強硬中不失溫和的為李氏取得了極大的利益,在政治智商上,明顯勝卻武臣們一籌,即便是挖坑上癮的皇帝陛下,這次也差點弄的土埋腳面。

這樣非凡的政治手段,算是紮紮實實的給趙石上了一課。

長安李氏沒有損失什麼,還乾淨利落的消除了李氏內部分裂的隱患,在趙石看來,以這老頭兒的勁頭兒,就算為皇帝陛下所不喜,也能再幹上幾年的宰輔才對。

這般下來,他準備的兩份奏章,最終,只送上去了一份兒,請在中樞之下,設立軍情機構。。。。。。。

至於另外一份,趙石不打算在這個時候,再去觸動那老頭兒的敏感神經了,不然的話,不定又出什麼么蛾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