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起意

老和尚哪裡會沒聽過吐蕃?點著光頭道:“吐蕃也曾強盛一時,貧僧自然聽過,好像,如今吐蕃已為大秦臣屬。。。。。。。”

趙石打斷老和尚的嘮叨,道:“去年,我去了一趟吐蕃,分吐蕃為數國而治之,蕃人崇佛,卻與中原佛教迥異,不過你也應該知道,中原佛教始於何處,應該是天竺佛國傳教入吐蕃,再入中原,我說的沒錯吧?”

老僧有點不願意,但還是點了頭,“追根尋源,我中土佛門,確實應奉天竺為正朔,佛祖釋迦摩尼,前世正是化身天竺王子,教導世人從佛。。。。。。。。。”

趙石再次打斷了他的話頭,“不用說那麼多,我對佛祖沒興趣,但吐蕃強盛時,不光傳教入中原,而且,他們在西域也曾盛極一時,只是時過境遷,西域之地,可能已非當年模樣了。”

“嗯,直接說了吧,我看你談吐不俗,極有辯才。。。。。。先隨我入長安,我在長安郊外給你蓋間寺廟。。。。。揚名之事,你一個人肯定不成,壽安的和尚這麼多,過後你選幾個德高望重,又聰明的一起過去。”

“放心,就你這年紀,不會讓你去西邊受苦,你也受不起,過後我會派些年輕人剃了光頭隨你等學佛,你們用心點,至於之後如何,我想。。。。。你不會想知道,也不會去亂說什麼吧?”

這純粹是臨時起意,至於為何突然有了這樣的念頭,只能說老和尚起了那麼點作用了。

當然,這樣的長遠謀劃,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上嘴皮子碰碰下嘴皮子就琢磨出來了。。。。。。。。。。。

這個念頭在吐蕃時,趙石就有了,只不過,直到現在,他才碰到了一位看上去有那麼幾分高僧模樣的老光頭而已。

而他的計劃還很模糊,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事情做著做著就清晰起來了,就像當年的國武監,包括他自己,誰也不曾想到只不過用了十幾年,國武監就已經出了那麼多的將軍。

而這些光頭日後到底能有什麼用,他還需要琢磨一下,在他心目中,最少最少,應該能培養出一些精通佛法以及西域吐蕃語言的諜探才對。

其實,壽安這裡的和尚,並不太符合他的心意。

像瞭然和尚那樣的僧人,才是諜探的好材料,如果少林寺不是和他想象的差距太大,那裡的僧人會更合適一些。

不過,老和尚算是徹底聽懵了。

這是個什麼意思?想在長安城外蓋間寺廟,是秦人權貴有向佛之心呢?還是這位國公大人本就是佛祖座下金剛轉世,以弘揚佛法為己任?

但怎麼還要派些年輕人到寺中學佛?

越往深了想,老和尚越是不寒而慄。

唐時種種秘聞,紛紛浮現在他腦海之中。。。。。。。。。

但轉念一想,又好像有點不對,這又幹吐蕃和西域什麼事兒了?

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之處,因為他們在大人物面前,總逃不脫棋子的命運。

眼界上的差距,讓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會摻和進怎樣一件事當中,就更別提什麼反抗了。。。。。。。。

實際上,趙石這番話,更像是自言自語,而非是對和尚解釋其中關節。

最終,趙石擺了擺手,結束了這場談話。

雲山霧繞的老和尚告辭離去,心思煩亂無比,卻還有點不捨的忘了不遠處的居所幾眼,直到走的遠了,這才收拾心情,開始想著該準備些什麼,以備路上所需,寺中又是哪個弟子機靈,又不像自己這麼多話,陪在身邊合適一些。

仙翁仙翁的琴聲又隱約作響,老和尚已經聽不到了,趙石卻聽的真切。

不過,琴聲再是美妙,對於趙石來說,也沒多少觸動。

藝術這東西,是給那些會欣賞的人準備的,能夠雅俗共賞的東西,那就不叫藝術。。。。。。。。。。。。(未完待續請搜尋,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