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張仲景曾著,傷寒雜病論。~,
晉人張叔和,得傷寒雜病論殘篇,續編為傷寒論。
不說前人如何如何,只說傷寒本身。
在這個時代,傷寒無疑是個所類極雜的大科,除了包括各種外感引起的熱病之外,還包括了各種溫病和急性溫病,也就是時人談虎色變的瘟疫。
至於瘟疫,則是多數傳染性疾病的統稱。
因為大多傳染性疾病先期的症狀,都是發熱,頭暈,嘔吐等,又因多數無法達成有效的治療,所以,也就模糊的歸類於傷寒之中。
而河東人王景,在杏林盛會上論述的,自然不可能是平日裡常見的因外感風寒,引起的感冒和發燒。。。。。。。。。。。。。
他論述的正是傷寒中最可怕的瘟疫。
而之所以能折服眾人,奪得魁首,也是因為他論述的三種疫症,從發病,到傳染,再到死亡,說的都非常的詳細,非是親眼目睹,怕是無法做到這一步。
只這一點,便能讓人不由自主的生出佩服之心。
會在疫症上下功夫的人,大多皆是濟世為懷之輩,有著大決心大毅力,這個毋庸置疑。。。。。。。。
最重要的一點,王景和別人專注有所不同,他主張,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在如何預防這幾種疫症上,他闡述了相當多的手段。
而且,他還以河東最近一場疫病為證。
那是大秦景興年間,也正是大秦第一次太原大戰之後。
雖是嚴冬季節。但因為戰亂的關係。還是出現了疫情。也正因為是冬天,疫情並不重,他和幾位河東名醫聯手,使用了不少防治手段,所以這次疫情並沒有蔓延開來,冬季還沒結束,疫情便得到了控制。
他毫不諱言,戰亂是疫症最主要的誘因之一。
尤其是在金人轄下的時候。戰亂頻仍,北方時有大疫,而這也給了他太多的機會,能面對這些危險的疫症,同樣也讓他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和教訓。
他的師兄弟共有十餘個,亡於疫症者,十四人,他的祖父,乃金國御醫,和他兩位醫術精深的叔父。皆都亡於疫病。
由此可見,這個醫術世家。在疫病當中,做出的努力了。
在這一點上,各地名醫,和他都沒辦法相提並論。
雖說,他的治療疫症上,並無多少推陳出新的真知灼見,但他開宗明義,便說是應以預防為主,所以,這道也說的過去。
而在疫病預防上面,不管中人如何刁難,又問出多麼刁鑽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
而且,在傳染源上,他比前人要多走一步。
他詳細的說到了自己所提出的三個疫症的源頭,水源,糞便,屍毒,唾液,食物等等,都被他一一列舉了出來,並加以細緻的說明。
如果趙石在這裡,一定會認為,如果給其人一個顯微鏡,這人一定能找出細菌出來。
這無疑是一位臨床經驗極為豐富的大夫。
雖說,有些人還是不那麼心服,但無論的論點還是論據,在此次杏林盛會上,卻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能奪得此次杏林盛會榜首,可以算得上是實至名歸。
此人杏林盛會之後,便立即被錄入太醫署,因其人身上還有著軍職,是太原種懷玉力薦而來,所以,不久之後,又被延入國武監,可謂是一步登天。
當然,這人也是後來秦軍軍醫的奠基人之一,後來著述成說。
可以說,在疫病防治上的貢獻,並不讓於前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景大秦京師成安之後的擴建,以及舊有城市的改造上,也有著堪稱卓越的見識並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不是說這位名醫精通土木工程,而是因精於疫病防治的關係,對城市中的壕溝,水源,茅廁等,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而在他的著述當中,也著重提到了這一點。
城市人口聚集之所在,最易引發疫病,所以,他要求,務必妥善處理廢水,廢物,建築務求寬敞亮潔,水源更需嚴加守護,不得與其他用途之溝壕聯通等等。
於是乎,他不但在長安大城中留下了自己獨有的印記,而且,在其他大城巨邑,也都或多或少,留下了痕跡。
後人評說古代城池,多言秦人所建城市最為恢弘壯麗,街市佈局,尤其是水源以及水道系統,最為合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