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大案

也就更不用提什麼改變觀念這樣的大題目了。

香侯府那邊可能極為滿意,但趙石連續十餘日聽了杏林之會的細節,便不再打算關注後續的事情了。

在他看來,這次杏林之會,也許是個好的開始,也許只是曇花一現,誰知道呢。

他現在也沒那個閒心,去專注於打破一個行業局面這樣的事情上。

所以說,一番花樣下來,也許讓長安上下,都覺得今年年末無比的新鮮,也許旁人會認為,香侯府和晉國公府這次出了大風頭,邀到了不少好名聲,但在趙石想來,除了造就了這些名醫的名聲之外,趙石還看不到多少真正的收益。

但他也明白,這必將又是個長遠工夫,就像香侯府那邊,已經開始在琢磨著,要舉行下一屆杏林會了。

香侯府的女人們到是想著投桃報李,回點什麼給晉國公府這邊。

但想來想去,一群女人不由氣沮,拿得出手的東西還真想不起來。

這也是晉國公府的權勢全面超越香侯府所致,只是女人們不太願意承認而已。

最終,晉國公府算是享福了。

之後香侯府護衛晉國公府內宅的女衛增加了近一倍,女人們還在晉國公府中開設了學堂,專門教授晉國公府丫鬟,近侍等內宅下人們學識。

如此種種,不用一一贅述,而這架勢,明顯是把晉國公府內宅,當做自己家來經營了。

當趙石去到公主府的時候,靖佳公主就有點反酸的說了一句,不如把香侯府和晉國公府合為一處,豈非更加方便一些?

實際上,說出這話的時候,靖佳公主興致很不錯。

因為又一件大事發生了,和公主府脫不開干係,也算是出了她一口惡氣。

當然,這件事對朝廷來說可不光彩。

此時,杏林盛會也已結束,並迅速冷卻了下來。

前年,有蜀中皇商張某暴斃於金州,經過近兩年的探查,終於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出來。

刑部捕頭終於“找到”了張某死後,立即失蹤了的一個小妾以及跟隨小妾一起失蹤的賬房先生。

於是,“大案”乍起。

茶商與光祿寺官員勾結,偽造賬目,私吞皇供,謀取私財事,被刑部報上了中書。

然後迅速傳入宮內,皇帝陛下震怒,接著便轉大理寺以及御史臺下的都察院。

風起於利州路,最終蔓延到了整個光祿寺。

戶部立即派人封存了光祿寺往來賬目,此時正值各地皇供入京,探查起來更為方便不假,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

實際上,像光祿寺這樣的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再廉潔也廉潔不到哪裡去。

不查則已,一查就都是窟窿。

和商人打交道的官員,自古以來,廉潔者能有幾何?

其實,這是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用過於苛責官員有多貪婪,換句不好聽的話,兩邊都不是好東西,狼狽為奸是早晚的事情。

本來,朝廷正處於動盪漸息之時,如今又起大案,對朝廷來說,並不是好事。

但若是案子出在光祿寺這樣的衙門,卻又兩說。

這地方,皇親國戚扎堆,皇帝陛下樂見其成,就算沒這個案子,他也正打算尋他們麻煩呢。。。。。。。。。

至於朝臣,很多人更是歡欣鼓舞,打下來一隻兩隻皇親國戚。。。。。。嗯,很不錯的事情嘛,可以搞一搞。

上下隱隱有了共識,於是,大秦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貪腐案,就此誕生。

戶部很快就接管了光祿寺的各個職責,皇商們滯留京師待查,混亂之處,也很快被戶部聯合兵部刑部彈壓了下去。

京師又熱鬧了起來,這回,杏林盛會不再是新鮮名詞,而光祿寺三個字成了重點。

出人意料的是,首先遭了厄運的不是下面的小官兒,更非是那些戰戰兢兢的皇商。

第一個壞了事兒的卻是“年輕有為”,堪堪就要接任光祿寺卿正的光祿寺少卿劉景堯劉大人。。。。。。。。(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