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對今科士子的處置,也還沒下來。
但風波已在醞釀,世家大族,皆在約束子弟,戰戰兢兢,等待風浪的到來。
這個時候其實還算平靜,但京軍各部,以及長安府衙等,都已嚴陣以待。
七月初九,皇帝陛下下詔中書,命令中書眾臣,議科舉之制。
最先倒黴的不用問了,正是今科幾位考官,官兒不算大,卻當其衝,以瀆職之罪罷官奪職,貶為庶民。
接著,翰林院受到了申飭,國子監也被牽及,之後就是各級府學縣學的主官,大多受到朝廷斥責,降級的降級,罰俸的罰俸。
也就是,大秦的學官兒們,差不多都受到了牽連。
到了七月末,對西遼的戰事正在收尾的時候,這場大秦自鼎革以來,最大的一場變革,終於擴散到了大秦各個角落。
此時,這場變革再想收手,已經是完全不可能了。
到了八月間,各地奏疏,如雪片般送入京師,這還要得益於成武七年那場動盪,那些守舊之老臣,紛紛退下去的結果。
不過大秦中樞還是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沉重的壓力。
一些自詡為正統,受益於科舉舊制的各se人等,尤為活躍。
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不滿,也呈爆之勢,形勢並不樂觀。。。。。。。
這樣的結果,連皇帝陛下也有些始料未及。
實際上,還是太急了些,雖然經過了數載準備,但此時以周仿等為的朝廷重臣大多立足未穩,地方上其實也在新舊交替之時。
若再晚上兩年,這場變革會進行的更加順利。
七月末,周仿入長安李府,與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密探多時,隨後,趙石等樞密院,兵部重臣被招入宮。
八月間,朝廷招各地有名望之大儒進京,共商國事。
諭令下到地方的時候,各地雖然大多已經進入冬季,但群情振奮之下,又覺朝廷終於聽到了“民聲”的讀書人,被招之人紛紛啟程入京。
實際上,從古至今,甚至是後世,當權者已經玩弄了無數次這樣的把戲,但是上當的人,還是那麼的多。
當這些滿懷幻想的人們正行走在路上的時候,朝廷的使者紛紛出現在各地布政使,宣撫使,按察使等地方衙門之中。
文書,私信,密詔等等,不一而足。
九月間,長安諸賢畢集,讀書人以為盛事,來往間,已不避於人,大有挾勢以迫朝廷就範之勢。
長安城很熱鬧,但各路屬衙漸呈聯合之勢,軍政大權,皆緊緊握在有心之人手中,各地騷動,在各式各樣的手段之下,逐漸平息了下來。
各個地方的聲音,也在逐步統一。
這個時候,鼎革一派,已然勝券在握。
此時,成武皇帝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仁慈,將表面功夫做的很好,任由各地賢良出言議政,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
不過,這一次的風波,也讓成武皇帝陛下真正的成熟了起來,他真正的意識到,所謂民心民意到底若何,這卻是很多君王,難以理解的東西。
頭一次cao縱民心民意的感覺,讓皇帝陛下十分高興,而通向他心目中的千秋大業的道路,好像也頭一次如此清晰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大秦成武八年臘月,大雪飄書終於議決,改科舉之制,復唐時舊觀,榮耀了多年的進士科,就此成為諸多科考科目中的一科,不再獨享尊榮。
細節之處的改動,在所難免,但總體而言,從大秦成武八年開始,大秦科舉取士,取中的將不再是純粹的舞文弄墨之輩了。
此次鼎革,也被稱之為“成武改制”,也是大秦霸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起成武鼎革來,都繞不過它。
它確實也掀開了華夏文明一個新的篇章,賦予其再重要的歷史意義,也不為過,雖然,成武改制的餘波,一貫穿於成武一朝。。。。。。
成武八年年末,大秦朝堂上下的人們,終於疲憊的準備過上一個年關。
就在此時,好訊息終於來了,大將軍木華黎率大軍征伐西遼,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覆滅西遼,契丹人餘孽,倉皇西逃。
大秦的人們,已經習慣了軍事上的諸多勝利,但在成武八年年末,剛剛經歷了一番驚心動魄的動盪之後,人們憋在心裡的鬱郁之情,終於被這個訊息所點燃,整個大秦,都好像提前過上了年關一般。。。。。。。。。。。。未完待續。。〖衍.墨.軒.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