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四捲風雲激盪幾時休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碰撞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戰術的較量,考驗的,其實已經不是大軍統領是否英明,是否能掌握戰事的節奏等等,而是在考驗著兩族戰士整體的軍事素養。

誰能更快的將戰事帶入自己擅長的節奏,誰才能在這場戰事當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優勢。

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戰場中,戰事一旦開始,領兵之人的能力,才幹等等,也就沒多少用武之地了。

兩軍在開戰之始,便開始不停的失血。

箭矢在空中飛舞,馬蹄聲再未斷絕,兩族戰士們不停的射出弓箭,對敵人造成殺傷,一時間,漢人的鋼刀,以及蒙古人的彎刀,都成為了擺設,弓箭成為了戰場中的主角。

這一戰,之所以稱之為經典,被後世無數人所稱道,鑽研,並在之後,很快擺上了國武監的課桌。

不是因為這一戰的規模有多麼宏大,在古北口一戰當中起到了多麼關鍵的作用。

完全是因為兩支漢胡騎兵隊伍,在交戰中都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術手段,是漢家騎兵和草原胡騎之間最為經典的一戰。

兩軍士卒都將自己最為優秀的一面,展示了出來,並努力的保證著自己的弱點不暴露在敵人眼中。

將來,大秦騎兵縱橫天下,取得了無數勝利,也有無數的敵人,淹沒在大秦的鐵騎奔流當中,但再沒有一個敵人,在大秦騎兵面前,展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所以,很多後人皆都承認,蒙古人是舊時代騎戰中的王者,他們的戰術鮮明,運用恰當,又有著成群的彪悍戰士作為依託,只可惜,這一支難得的騎兵群體,卻在滅亡之前,少有發揮他們的優勢的餘地。

像塵埃一般,被強盛的大秦,乾乾淨淨的掃進了歷史當中。

就像潮水之畔的這一戰當中,蒙古騎兵做出了全部的努力,卻對整個戰事而言,沒有半點的用處,相反,不論他們做出了多少努力,無論他們的戰術有多麼犀利,也都被秦軍騎兵遲滯在這裡,在戰略上,完完全全的敗下陣來。

不過,不管後人有多少嘮叨,此時此刻,身在潮水之畔,燕山山麓的秦軍將士,都在拿性命和鮮血,來完成著屬於他們的責任。

他們在承受傷亡的同時,將訓練中的一切,都化為了真正的行動。

薛奴兒想的沒錯,這就是一支當世獨一無二的騎軍軍旅,他們對草原胡人的戰術的熟悉,根本不下於胡人自己。

從大將軍趙石北征草原,征服了無數胡人部族開始,秦軍的騎軍,每一天,幾乎都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

困擾了歷代王朝的戰馬問題,在草原諸部歸附的今日,早已不再是大秦桎梏,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優勢所在。

各種優良的戰馬,匯聚於大秦軍中,甚至已經去到了民間,戰馬交易的繁盛,為歷代所不及。

這樣一來,精銳的騎兵的誕生,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作為這個時代,最為強大的兵種,一直在秦軍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軍中諸事中的重中之重。

從成武鼎革開始,對騎軍的組建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延及今日,大秦的騎兵,已然脫胎換骨,和十幾年前,拉開了極大的差距。

而這中間,最讓人稱道的,其實還是他們對戰術的應用已經非是當年可比了。

當蒙古人的騎兵,像狼群一樣散開,並漸漸出現在大軍兩側的時候,一支支秦軍騎兵,從大軍中像觸角一般延伸了出來,毫不猶豫的衝向了敵人,根本不用什麼將令,他們現在的一切應對,都已經在無數個日夜的訓練當中,成為了他們作戰的一部分。

敵人的反應,並沒有脫離他們的預計,針對草原胡騎最為難以應付的遊戰戰術,秦軍早已開始制定準備了應付的手段。

在天空望下去,就像一團墨跡,突然暈染開來,讓秦軍一直保持嚴整的陣型,迅速膨脹,漸漸變得稀疏。

兩軍第一次真正的接觸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戰士們收起弓箭,拔出彎刀,交錯之間,碰撞出了無數火花。

無數人,在疾馳的馬背上,被敵人斬中,鮮血崩現之間,手舞足蹈的慘叫著,掉下戰馬,當然,在這樣的騎戰當中,掉下戰馬,幾乎便已經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被疾馳而過的馬蹄,踏為肉泥。

喊殺聲猛然間便激烈了起來。

蒙古戰士們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果說,秦軍將士,是以嚴苛的軍律來約束軍伍,讓軍隊擁有可怕的戰鬥力的話,戰爭在這些蒙古戰士而言,幾乎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便像吃飯喝水一般,成為了他們的本能。

即便陷入肉搏,蒙古騎兵往往也是前面的戰士拔出彎刀,身後的戰士依舊在射出箭矢,即便掉落馬下,他們也不會驚慌失措的躲避馬蹄的踐踏,而是立在原地,不停的射出箭矢,直到被戰馬踏翻。

秦軍騎兵幾乎是第一次,在初一接戰時,並沒有立即佔據毋庸置疑的優勢,而是依舊在緩慢的失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