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報(四)

在這一刻,他是真真切切的感到了一絲無力,以帝王之尊,御一國之百姓,一聲令下,絕千萬人之生死,這是一個世上最強有力的位置。但此時的大秦皇帝陛下卻真實的感受到了無能為力,一籌莫展的感覺。千里之外的”中,大戰方休卻又戰火重燃,前敵兵士疲憊,久戰思歸。士氣低落,兵力分散,偏偏大秦正值深冬,冰雪遍地,天氣嚴寒。這是真正的死結,讓大秦朝堂上下都束手無策的死結。

趙石這封奏報有用嗎?有用。但他卻寧願沒看到這封奏報,之前雖有急報,但總算還給人留了那麼一線希望,畢竟十五萬大軍不是土雞瓦狗,而都是大秦精銳之師,但現在從趙石的奏報來看,形勢之險惡卻比之前的預期還要高上許多的。兩萬多盜匪從容聚集到一處,襲擊的又是大秦欽差隊伍,之前更是沒有半點風聲,一切的一切只讓人看到了一點,天時地利人和已經佔盡了劣勢,剩下的還有什麼?這麼下去還能等到來年開春嗎?就算來年援軍順利入蜀,川中到了那個時候,還能剩下些什麼?白骨曝於野,千里無雞鳴,那還是自古便有豐饒富足之稱的天府之國嗎?大秦取之又有何用?

“陛下”見皇上久久都沉著臉不知在想什麼,楊感知道,是自己盡臣子本分的時候了。“臣以為,不能再等了。當遣一大將往金州,金州尚有數千可用之兵。趙石麾下,也有千餘兵馬,乃羽林軍精銳,糧草軍械齊備。加之金州向來民風彪悍,再擇壯士以充軍伍,當為可戰之力,只需一上將統領,未嘗不能緩川中之急。

“聯要御駕親征,卿家以為可也?”半晌過後,龍椅之上的景帝陛下幽幽來了一句。

楊感愣了愣,側子側頭,好像沒聽清楚一般,接著便是臉色大變,身子一軟,已經從椅子上出溜到了地上,順勢便跪了下來,七十多歲的人了。聲音尖利的卻是連自己都嚇了一跳。

“請陛下三思啊。君子尚不立於危牆之下,況一國之君呼?陛下一身系社稷之安危。怎可輕涉險地?

古語有云,君憂臣辱,君辱臣死,陛下憂慮至此,實為臣等無能所致。臣等萬死難辭其咎,唯彈精竭慮以為國事,陛下若親赴前敵,更置臣子等於何地?臣等還有何面目再立於朝堂之上?

蜀國之亡,在於君昏臣庸,醇酒美人,懈怠政事,兵甲無備耳,然觀我大秦,陛下勤於政事,事事洞明,陛下如此,臣下能又怎敢尸位素餐?唯圖輔佐明君,匡扶社稷,成就一番偉業罷了。

情急之下,楊感已經是口不擇言,說的有些凌亂了,這在向稱才思敏捷,辯才無礙的楊感來說,簡直就是絕無僅有之事,由此也可見其焦灼了。

不過到底宦海沉浮了數十年,鎮靜功夫非是旁人可比,只片刻功夫,便整理了思緒,只是勸諫之心更堅罷了。

“陛下,為國者,當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今陛下非昏聵之君,臣等也非庸碌之臣,陛下登基以來。聯結西夏。敗大敵於汾水之畔幾復我河中故地,使金虜西賊不敢復窺我秦疆半步,又圖天府之地於後。不一載,蜀君已為我階下之囚,以老臣觀之,自太祖以來,雄才大略者,未有如陛下者今偶遇小挫,陛下何急至此?如漢高祖劉邦有榮陽之敗,唐高宗親定城下之盟,此二者,皆千古明君,尚有圖窮隱忍之時,況陛下呼?。

這等激烈的言辭放在往日。楊感是萬萬不會出口的,但到了此時,卻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一口氣說完。胸膛起伏,額頭見汗,說痛快吧,心中也是暢快難言,在他看來,這位年輕的陛下為政以來,確實失之於急躁,而國家大事,功過怎可看重於一時?這些話他早就想說。但唯恐這位聖上聽不進去罷了。今日藉此時機,一吐為快,確也心中暢快。

不過說為難吧,心裡也是糾結的一塌糊塗,面刺君顏,又怎是為臣之道?以垂垂老朽之身,四朝老臣,行此耿介之道,真要以身家性命,搏個身後之名嗎?糊塗啊這個中滋味,便是楊感自己,也是難以表述的清楚的。

不過在他想來,刻薄之言張嘴就來的皇帝陛下這次卻沒有勃然變色的意思。也許之前那句御駕親征的話也不過是這個陛下隨口之言罷了,這時景帝李玄謹也只是搖頭失笑小至於笑的是什麼?是自己還是楊感,也只有李玄謹自己明白了。

“不用如此聯老卿家起來吧,你年歲已高,卻需注意身子才是,聯登基日段,還需卿家這樣的謀國之臣輔佐,一旦。我大秦豈不是失了棟粱之才?”

經了這一番折騰,之後君臣相議,卻是顯得融洽了許多,不過”中之事過於棘手,也不是一時之計。最終商議的結果還是一個,靜觀其變,至於派誰去金州,樞密院。兵部都舉薦了數人,但景帝李玄謹卻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樞密院舉薦的是現下金州安撫使陳祖以及金州判種從端,一咋。久在軍中,一咋。更曾任過兵部尚書,皆為將才,這母庸置疑。加上兩人此時都在金州,對於”中形勢很是熟悉,就近取之確合時宜,但這兩人李玄謹都不滿意。

種從端是廢太子孃舅,陳祖牽腆二乍慶陽府兵變當中,自然讓他心懷疑慮。若是平日”爾辦汁較一下樞密院舉薦此二人的意思的,但當此之時,卻是無法顧及那麼多了。

而兵部那裡舉薦之人重點也是兩個,一個是殿前司禁軍指揮副使王佩。另一個則是雄武軍指揮使李敢當了。

這兩位老臣到是很合景帝心意。王佩出身貧寒,功勞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和門閥世家都無牽扯小尤其是先帝用他接掌了二種留下的殿前司禁軍,十餘年來,漸次掌握整個殿前司禁軍,為人穩重,不驕不躁,尤其是輕易不涉於朝政這一點,尤為景帝李玄謹看重。

但話說回來。此人在禁軍中一呆就是十餘載,即無顯赫之功勳,又無家事為依託,若是驀然去了金州,即使是李玄謹不懂軍事,也知此人很難服眾

最終,屬意的自然便是雄武軍指揮使李敢當了,唯一讓人有些拿不定主意的便是李嚴蓄困守成都。這二人乃是兄弟,一個是川中之困一解。此二人結為表裡。李氏豈不是坐大難制?二則是一旦這二人關心則亂。恐怕用兵失當。

本來人選就是猶疑之中,等到翌日,香侯府率先難,將李存義之事鬧到了御前,算是徹底了斷了李敢當領兵出征的提議,教子不嚴,在這個時代可是大罪過,若是文官,一頂德行有虧的帽子就能扣在身上。武將到是輕些,但壞就壞在李存義是在”中犯了軍法,而且是眾目睽睽之下。李敢當身為其父,不糾其罪也就罷了,又如何能提領大軍。出鎮前敵?

李敢當和李嚴蓄這次也算是做了難兄難弟,兩人都因子無德,而累及自身,而且根子又都出在趙石身上,到真不愧是出身一族的兄弟了。

不過這樣的大事肯定是不能久拖不決的了,各個重臣都在思摸著舉薦人選之事,過了兩日,大將軍折木清終是不顧親信之人勸阻,忍不住自薦前敵。不過這一次他真是錯的厲害,上書之中。以古之黃忠自比。最主耍的還是這位折家碩果僅存的大將軍根本不明白朝堂之上的波雲詭秘。

正德皇帝時,對於折種兩家就已忌憚非常,對於景帝李玄謹來說,登基之前,最防範的也是這兩家與太子李玄持交好的門閥大族,登基之後,也只有更加疏離的份兒,絕沒有重新啟用折木清的意思。

所以老將軍上書之後,自己有揣摩聖意之人立即抓住折木清的話柄。黃忠是怎麼死的?是因為不服老逞能才死於偷襲的嘛,而且死的很不是時候,正是劉備統兵伐吳為關羽報仇的時候死的,那一戰的結果誰都知道,蜀軍大敗,不光劉備死在了白帝城,而且五虎上將又去了一咋。張飛,敗的徹底,敗的更是悽慘無比,以黃忠自比不是不對,但是。一旦。

當然了,話不可能說的這麼直白,但意思清楚無比,折木清老了,一旦亡於兩軍陣前,對於秦軍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其實這話說來也很有道理,不過攻許之意也很明顯小至於其間對錯是非,不說也也罷。

景帝李玄謹這裡自然只是下詔嘉勉”但卻絕口不提讓其領兵的事情。折木清無法,也只能生上幾日悶氣罷了。不過事情也還沒完,過幾日,也不知從哪裡聽得事情因果,一怒之下,加之天寒,又有往年征戰留下的舊患在身,卻是當即病倒了,之後碾轉床榻年餘,一代之俊傑,終是撒手人寰,可嘆,少年從軍小金戈鐵馬四十餘載,數挽狂瀾於即倒。一片忠心之大秦名將,終是未能遂了自己心願,馬革裹屍而還,而是逝於床榻之間,怎能不令人嘆息撫腕?

加之景興三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因病請辭,歸老田園,大秦文武兩根擎天巨柱終是轟然崩塌,不復存焉,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風流故去。卻也預示著新的開始。隨著老臣逝去,大秦新一代的文武幹臣,終是從景興三年開始,紛紛嶄露頭角……不過這都是後話。在此暫且不提。

景興二年臘月中,還有十餘日便是年節。長安百姓都已灑掃房屋,準備祭禮,一片熱鬧景象,但普通百姓卻是不知,此時此刻,川申戰報驀然多了起來,好似一股寒流,讓朝堂之上的那些大人們冷入骨髓。

漢中盜匪群起,洗劫村鎮,殺戮官吏,強迫輕壯入夥,據探報。匪眾已有數萬,截斷道路,漢中訊息已不復聞。接著便是利州府,蜀國舊臣利州刺史周義臣降而復叛,領千餘舊部與守備秦軍激戰於利州府城,事敗身死,然一千五百秦軍猝不及防之下。也是死傷慘重,大將白喜為刺客所傷,不治身亡,幸有隨軍轉運使齊子平適逢其會,拼力而為。率軍平叛,利州府城乃得保全。

之後利州各處卻是盜匪蜂起小情勢驀然之間便險惡了起來,和漢中不同的是,這裡乃西川腹地”人聚居之所在,一旦亂起來,聲勢卻更要可怕三分,十餘日間,便已聚集起了數股人馬,其中尤以川中劇盜王大元為的青龍軍人數最眾,趁秦軍自顧不暇之際,佔據府縣,招兵買馬,不多時,便已號稱有十萬兵馬,著實讓人聞之駭然。

利州這裡簡直就是翻了天般的鬧騰,但劍門失守,道路不同之下,川南的訊息是一點也無,這般的形勢之下,怎能不讓人心驚膽戰?

等到年關漸近,形勢更是一不可收拾。探報送抵,利州府被圍,數千秦軍據城而守,在十餘萬亂匪圍攻之下,已呈孤城之勢,若無援軍。陷落敵手乃是早晚的事情了。

這一下,才真真正正的掀起了軒然大波。利州乃蜀中門戶,一旦失守,後果誰都清楚,而隔江相望的便是金州。大秦糧草重地得此探報,簡直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讓大秦朝堂上下,集體失聲。

訊息已是無法隱瞞,到得年關之時,別說是皇宮內城,便是整個長安,也沒了一絲一毫的喜氣兒,別說是朝堂上的大人們,便是長安城中普通百姓,多數人腦海之中恐怕也只剩下了一個念頭,老天爺,這是真的嗎?千年古都,在這一刻。陷入了一片慘淡當中。

就在這樣的氣氛當中,一行三人快馬直入長安,徑自奔了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