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第六百零七章夜談(二)

趙石卻不敢放鬆,撿著其中重要的,條理清晰的一一道來,驚險嗎?其中的驚險之處又豈是未經戰陣之人能細細體會到的?但若品味一下,一連串的戰事,打的都是些剛放下鋤頭的百姓,人數雖眾,卻不堪一擊,只要細細品味,也就沒多少值得誇耀的地方了。

其實說起來,最驚心動魄的一戰還是在陽平關下那一戰,亂匪人數雖少,但抵抗最為激烈堅決,之後行進途中,連番狙擊,不死不休的氣勢實非其他亂匪隊伍可比。

論起驚險來,就要數劍門遇刺的時候了,也是自草原歸來,趙石離死亡最近的一次經歷。

但若論起戰功,卻還要數金州一戰,以及成都城下的那一場大戰,只這兩次,就敗敵數十萬,拜火神教自教主一下,什麼祭酒,堂主之類的死的死,被俘的被俘,漏網的寥寥可數,這才是平定蜀中最關鍵的兩次大戰。

雖然趙石口才並不甚佳,平平實實,可以說的上的無趣,但一路說下來,卻也說了幾近一個時辰,和戰報上不同,趙石這裡說的是真正的戰鬥過程,總攬全域性,不同添油加醋,就能起伏跌宕,讓景帝聽的聚精會神,頗有些欲罷不能的感覺的。。。。。。。。。。

陸陸續續講完,景帝又問了兩句,和李全壽不同,景帝這裡最終感興趣的卻非戰陣之事,而是諸將如何如何,誰有才幹,而誰又是桀驁不馴等等,這個時候,趙石的一句話,也許就能決定旁人的一輩子。

在這個上面,趙石也不諱言,該說什麼說什麼,尤其是對於禁軍,團練戰力之低下,著實說了幾句,團練自不必提,並非正軍,臨時拼湊起來,若是能戰才叫怪了。

但禁軍不同,大秦十餘萬殿前司禁軍,分佈大秦各處,大秦一直以來皆無民亂,所以禁軍一直都為牽制前方鎮軍而設,但不經戰陣就是不經戰陣,數十年下來,其中積弊已多,和鎮軍比起來,不論軍紀戰力,都差了老遠。

就拿蜀中戰事來說,面對數量相當的亂匪,竟然相持不下不說,還能讓亂匪衝出來,直殺人中軍,若是鎮軍,哪裡還有臉見人?但遲殿虎等禁軍將領事後雖是請罪,但各個心裡恐怕都沒當回事兒,卻都為能順利奪下陽平關歡喜,絲毫不知在趙石心裡,禁軍的地位是一落千丈,就更別提後來因為不聽號令的,違反軍規的,擅自劫掠的等等等等,其中多數都是禁軍將士,團練反而不多,更是讓趙石對禁軍印象大壞。

所以說起禁軍來,趙石沒什麼客氣的,當著景帝的面,便直接道,禁軍將驕兵惰,軍紀鬆懈,不諳戰陣,守衛地方還可,攻城掠地嘛,用之必定十有九敗。。。。。。。。

“真有那般不堪?可蜀中。。。。。。。”

“臣跟陛下已經說過,臣領兵入蜀,說到底,不過是一場剿匪之戰罷了,一萬人席捲而來,殺數百人,則餘人皆潰,此為亂匪,再有,臣每以羽林軍,雄武軍為先鋒,禁軍隨後,團練次之,如此方能每戰必勝。

此戰殿前司禁軍死傷不多,只兩千餘人罷了,但其中到有百多人是因敗壞軍紀,給軍法處置了的,如此軍伍,剿匪已是勉強,加之軍中將領多有驕橫,目高於頂,今後若不能汰弱留強,整頓軍紀,,再過數年,恐怕就無多少可用之兵能剩下了。”

景帝有些半信半疑,但想到這些年殿前司禁軍一直沒有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王佩出了行事穩重,頗為忠心以外,卻也沒多大作為。。。。。。。。。。。但再一想,作為殿前司禁軍,若是軍紀嚴明,士卒悍勇,那才真正叫人提心吊膽。。。。。。。。。。

想到這個,對於趙石略有誇大的言辭便不想多做理會了,轉了話題道:“之前看那些捷報,已是令人振奮,今日聽你親口道來,才覺驚心動魄,好好。。。。。。。”

“朕聽說你在成都將臨江伯李任權擒下,還怕你少不更事,意氣用事,又怕你連戰連捷,生了驕狂之心。。。。。。。。。現在看來,到是朕有些多慮了,不驕不躁,言之有物,這才是朕的躬骨之臣。。。。。。。。”

“如你所言,這賞罰之事還待商議,輕重分寸不好把握,正巧,你今日入宮,朕呢,便在這裡問你一句,你是想出外領兵,還是想在京中為官?”

說了這麼多,卻只這麼一問,趙石低頭作沉吟狀,景帝目光沉沉,也不再說話,若有若無的在趙石臉上掃來掃去,最終,有些話還是沒有直接說出口,一來呢,這一番敘談下來,又讓他又有些猶豫,這就是能和皇帝面對面說話的好處了,若久在外方,哪裡還能時刻簡在帝心?

二來呢,這心裡未嘗沒有些愧疚,便不想過多逼迫這位心腹,以免寒了心腹臣子的心,於是乎,景帝這裡便臨時改了初衷,給了趙石個機會。

但話說回來,這機會對於帝王來說,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兒罷了,若選的不合帝王心思,之後會如何,誰又能說得清楚?

趙石最終抬頭,苦笑道:“陛下,臣有些累了。。。。。。。。。。臣想在京中為官。。。。。。。”

景帝心中一鬆,但接著便又多出些恨鐵不成鋼的微惱,心裡變幻之微妙,實在難以為外人道的。

不過瞬間,景帝就壓下了心裡些微的不快,溫言道:“年紀輕輕,卻想討清閒?不過現下兵戈暫歇,到也不必過於奔忙,跟朕說說,在長安想為何官啊?”

趙石趕緊道:“臣。。。。。。。這個,臣還真未曾細想過,反正陛下讓臣做什麼,臣做什麼就是了,不過。。。。。。。陛下若真為難,臣還回羽林左衛便是,而且臣府中人口越來越多,臣總怕支應不夠,陛下若是。。。。。。。。多賞賜些田宅,讓臣多些家用也是好的。。。。。。。”

景帝沒有笑,卻挑了挑眉毛,他本就有些多疑,討要田宅美女以避君王忌憚的事,古來便有,非是什麼奇計。。。。。。。

但趙石接著便道:“說到這個,臣要多一句嘴,還望陛下恕罪。”

景帝點頭,“說來無妨。”

“臣在蜀中時就覺著吧,這麼大亂一場,也非是什麼壞事,蜀中一些大族門閥在地方上根深蒂固,田宅之多,讓人咂舌驚羨,若非一場大亂,對於此等大族卻是不好處置。

而今這些世家大多都已煙消雲散,臣在利州也是一路梳理過去,聚眾自守的塢堡村寨也破了一些,如此一來,蜀中幾如一張白紙,可任人勾畫,政事上臣不懂太多,但也明白知易行難的道理。”

“大秦立國已久,政事雖說清明,但積弊未必沒有,臣出身貧寒,不知其他,但田稅上,臣卻明白些道理的,官身即能免稅,好像自古以來便是如此,陛下想過沒有,為何世家大族田地如此之多?又往往如此豪富?便拿臣來說,當官不過數年,田地就已不少,每年還有增加,其實無非是一些無知百姓貪圖免稅,將田地硬塞過來,臣未必能得多少好處,但百姓將田地掛在官家名下,卻可免了田稅。。。。。。。。。。”

“一代還成,但兩代三代之後,臣之子孫可就享福了,那些掛靠的田地自然而然便成了他們的私產,百姓皆為僱農,家中自然豪富無比,國家之根本卻是動搖不已。”

“臣以為,只此事上,便可在蜀中試行,以田畝稅之,更令官員一體交稅,此只一事,若其他弊政,也可在蜀中改之,新得之地,只要事事以百姓為先,朝中阻力必少,試行之下,有錯改之,無則嘉勉,如此數年,便為常事,漸次而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