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夜認為長此以往,不是辦法,於是親自過河勘察,發現有一個叫天都的地方,是五路之間的要衝,羌人每次入侵,都先要在此地集結。張叔夜根據附近地勢,奪得大都,在大都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的城池,以此扼守西北邊境。
此舉有力地遏止了羌人的侵襲,為朝廷緩解了邊疆不安定的憂患,同時也免除了以往士卒瀕河困守、累月不得解甲的勞頓之苦,從此蘭州再也沒有羌患。
其後張叔夜擔任過襄城、陳留知縣,以及舒、海、泰三州知州。宋徽宗大觀年間中為庫部員外郎、開封府少尹。不久後又賜進士出身,遷右司員外郎。
張書夜依靠祖蔭入仕,依靠戍守蘭州的功勞進入文官序列,不得不說他是一個絕頂的聰明人。
唐末五代武人專政、叛亂頻仍,殷鑑不遠,北宋歷代皇帝和文臣都或多或少猜忌防範武將,部分文官甚至奉“重文輕武”為祖宗家法。
宋太宗時期更加防範那些功高善戰的武將,多用謹慎平庸之輩為主帥,並濫用監軍和外戚,這是太宗時期對遼作戰多次重大失敗的原因之一,名將郭進和楊業之死就與監軍有莫大關係。
宋真宗當政時,有文臣提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儒帥的傳統,“出將入相”並不罕見。文人統兵不會像武將那樣驕縱跋扈,擁兵自重,文人指揮作戰多有方略智謀,而武將僅憑一夫之勇。
自此以後文臣主管兵事漸多,有後世皆知的范仲淹,還有文轉武職,現在防禦大宋西夏邊疆的種家軍開創者種世衡。
張書夜是個有才華的人,但是要想在大宋有一番作為,那還需要來自上層官吏的賞識,這次舉薦他前往南方平叛的不是別人,乃是宋朝政壇不倒翁蔡京。
正常來說,想要從蔡京那裡得到掌管一路的經略安撫使職位,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跟李南當初一樣狠狠的砸錢買官,但是張書夜卻分文沒拿,因為他的從弟是御史張克公。
上一次蔡京被彈劾下相位,就是張克公等人下了死力,所以這個縱橫政壇半輩子的老傢伙,靈機一動使出了這一招驅虎吞狼。
無論是曾經跟自己過從甚密,如今公然反叛的李南,還是御史張克公的兄長張書夜。他們兩人都算是蔡京的仇敵,無論這兩人此番征戰後誰輸誰贏,蔡京都是最後的贏家。
張書夜雖然猜到是蔡京之計,但他還是信心十足的來到了廣南東路的治所廣州。他並未像自己的前任張琦一樣魯莽的領兵進攻,而是安下心來訓練兵士,打探訊息。
李南原來就是廣南西路的經略安撫使,後來又攻佔了交趾、大理和占城三個小國,目前領地面積不小,同樣需要防守的地方也不少。
張書夜瞭解李南領地內的大概情形後,立刻將萬言軍略快馬加鞭送到宋徽宗的手中,最終得到數道旨意。
廣南西路的西南方有夔州路,東北方有荊湖南路,東面有廣南東路,大理的北面與成都府路和梓州路接壤,而張書夜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五路齊出,全面攻擊李南的大理和廣南西路。
如果以為這樣就完了,那就是太小瞧張書夜了,他還聯絡了島國、高麗,還有南方最強大的國家真臘帝國。
高麗現在名面上對遼國稱臣,實際上對大宋也表示臣服,張書夜雖然沒瞧得上高麗和島國的兵力,但是他希望這兩個小國,能派遣水軍在交趾漫長的海岸線上給李南製造出一些麻煩來。
真臘帝國早就看李南不順眼了,誰也不喜歡自己國家的旁邊出現一個強大的敵人,所以真臘國王當即答應了張書夜的建議,命大將馬拉託、苗倫、哥丹威率領十萬戰象,分別侵入大理、交趾和占城三地。
搞清了事情原委的李南嘆了口氣,面對八股敵人的入侵,這就難怪己方會被打的如此狼狽了,看來這張書夜委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