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老『婦』人和她兒子丈夫埋在一起之後,蕭老道打算在村裡買些食物再走,賣藝姑娘卻說,餓死也不吃他們村裡人的東西,髒,還帶著血腥味兒!草稿吧,明天修改,趁著天還沒黑,我試著先祭煉幾把桃木劍。
蕭老道一聽,立馬兒打消了念頭,領著眾人離開村子,繼續朝前趕路。太爺呢,這時還想再去百狐坡看看,蕭老道死活不同意,蕭老道說,事情都過去了,咱們幾個也都平安無事,就別再去招惹那些東西了。太爺聞言,只好作罷。
一轉眼的,眾人沿著河又走了一天,傍晚的時候,河邊出現了一個小鎮子,眾人在鎮子裡找到一家小客棧,打尖兒住店。
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店小二專門跑過來,叮囑眾人,今天晚上千萬別出房門。
太爺就問店小二為什麼,店小二說,晚上鎮子裡有人出殯,路上不能撞見活人。
太爺一聽,咋還有這規矩呢,在太爺的家鄉,也就是在三王莊一帶,都是正午出殯,而且,沿路上必須有看熱鬧、看出殯的人,要是沒人看,代表這家人的人氣不旺、人緣不好。
眼下店小二說的,晚上出殯,路上還不能有人看,這和太爺家鄉那邊的風俗剛好相反。
蕭老道說,入鄉隨俗,一個地方一個規矩,咱們今天晚上別出門就是了。幾個人呢,趕了一天的路,也都累了,洗漱完之後,全都睡下了。
『迷』『迷』糊糊也不知道睡到啥時候,太爺聽到外面打更的聲音,三更天了,太爺接著又睡,不過,還沒等睡著,耳邊傳來的搖鈴的聲音。
鈴!鈴!鈴!
“陰人借道,陽人迴避……”
太爺一聽,立刻把眼睛睜開了,這不是送陰魂用的說辭嗎,難道有人在街上做法事送魂?
聽聲音還挺近,好像就在客棧外面的路上,太爺翻身下床,開啟臨街的窗戶,朝外看去。
就見從客棧不遠處的街上,走過來兩隊人,因為有點兒遠,看不大清楚,為首的好像穿著一身五『色』道袍,手裡搖著鈴,喊著悼辭,在他身後兩側,分別跟著四個道童,每人手裡提著一盞白燈籠,再往後,是個黑漆漆的大玩意兒,好像是口棺材。
太爺看罷,連忙關上了窗戶,這應該就是店小二所說的出殯,入鄉隨俗,還是不看為好。
太爺轉身又返回床上,繼續睡覺,不過,太爺這時候已經沒啥睏意了,就聽著外面隊伍的腳步聲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突然,“嘩啦”一聲脆響,窗戶外面有什麼東西碎裂了,緊跟著,傳來一個人的低罵聲:“你個廢物,怎麼這麼不小心!”
一個孩子的聲音傳來:“師父恕罪,弟子剛才被啥子東西絆了一跤。”
“胡說,路面平坦,你怎麼會絆跤,快把碎片全撿起來,等回到觀裡再收拾你!”
這人話音落罷,隊伍的腳步聲急促起來,好像全都很著急地離開了。
第二天一大早,太爺開啟窗戶,朝街上看了看,就見正對著客棧窗戶的路面上,有一些細碎的殘片,看著像是瓦罐之類的殘片,應該是昨天晚上沒撿乾淨,大塊的撿走了,細小的都留了下來。
吃早飯的時候,蕭老道和店小二問了問路,這才知道,眾人已經進入了川蜀地界,這裡是兩省交界之地。
蕭老道讓店小二準備了充足的乾糧,眾人吃過飯以後,收拾了一下行李,離開客棧,繼續趕路。
不過,還沒等出他們鎮子,就見鎮上的人,全都往鎮子的一個方向集中,好像他們鎮上出了啥事兒。他們集中的方向,也剛好是太爺幾個人要走的方向。
很快的,來到了他們鎮子南邊,路邊出現了一座道觀,道觀修的挺有氣勢,前面還有一片青石鋪成的圓場,名堂開闊,圓場中間放著一口大香爐。
這時,在香爐前面,擺著一張供桌,供桌左右兩側,各站著四個手持旗幡的道童。
供桌後面,站著一個身穿五『色』道袍,左手託羅盤,右手持銅錢劍是道士,看著能有四十歲左右。
賣藝姑娘看著好奇,問旁邊一個趕去看熱鬧的路人,這是在幹啥。
路人可能見太爺幾個人不是本地的,就給幾個人解釋說,昨夜青陽觀的道長給人行喪送殯,出現大吉之兆,今天要為全鎮人做祈福法事、保一方風調雨順。
蕭老道聞言笑了笑,沒吭聲兒,路人說罷,著急忙慌去圓場那裡湊熱鬧了。太爺朝供桌旁邊那幾個手持旗幡的道童看了看,說道:“我看這不像是祈福法事,倒像是招魂法事。”
老要飯的聞言,問太爺,“劉兄弟此話怎講?”
太爺說道:“這八個道童手裡分別拿著四種旗幡,分明是:招魂幡、攝魄幡、引路幡、明燈幡。這四種旗幡都是招魂收鬼用的,這鎮上應該有厲鬼,道士假意祈福,實則收鬼。”
蕭老道聞言笑道:“我說埋人咋還能埋出吉兆呢,原來是在收鬼,行了,都別看了,咱們這一路遇上的也不少,沒啥可看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