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獲得十萬元的報酬。
如此別開生面的方法,立刻在山城引起不小的轟動,許多有名氣的建築設計公司紛紛行動起來,找人的找人,找門路的找門路,一來都希望自己公司能入選十大。
而來,也希望能獲知一些內部訊息,畢竟暮光公司的對新總部大樓的要求是什麼,若能搶先一步,量身定做的話,就能搶佔先機。
還有一些走歪門邪道的,開始打聽起興姐的喜好起來,畢竟,董事長喜歡什麼風格,再最後評選的時候是佔據一定主觀優勢的。
暮光公司一下子就成名了。
成名的好處就是,名下的工廠和產業受到了關注,業績開始迅猛的往上飛漲。
這個是長期的收益,而且遠比這一次徵集總部設計方案花的那點兒錢要多的多,幾倍甚至十幾倍都不止,影響更是非常深遠。
這第一個吃葡萄的人,自然是第一個嚐到甜頭的,後面的雖然也可以,但就沒有第一個效果那麼好了。
這個熱度是持續的,畢竟不是開了個頭,就完事兒的,後面還有一些列的事情。
就順帶著暮光咖啡館的生意也比往常好了許多,至少多出了百分之三十的客人。
這些客人嘗過之後,起碼百分之二十的人會成為回頭客,這就很恐怖了。
咖啡館的名氣自然也就上去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暮光公司名下還有這麼一家咖啡館,咖啡的品質相當不錯,比起南岸使館區咖啡館賣的咖啡那是一點兒都不差,相對還略微偏移一些。
而且暮光咖啡館是國人開的,跟那些洋咖啡館相比,無論內部裝修還有咖啡的味道,都做了一些改良,更加的適合中國人的審美以及口味。
暮光公司的發展一下子進入了快車道,名氣打出去了,背後還有人,暮光公司大部分都是優質資產,那跟銀行談貸款就容易多了。
雖然也是薅國家的羊毛,但羅耀不薅,也會便宜那些人,孔家,宋家這些家族不都是這麼幹的,還不如自己薅一把,把錢用在暮光公司身上,反正他不會把錢裝進自己兜裡,也不會把錢轉移到國外去,最終還是留在中國的土地上。
這樣他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了。
很快,暮光公司就把入選的十大建築設計公司公佈了,馬迪爾公司赫然就在其中。
當然,它雖然有些名氣,但實力和底蘊還是差一些,所以名次並不是很高,排在第九位。
馬迪爾公司的老闆馬迪爾是個瑞士人,已經在山城生活多年了,會說一口流利的本地話,還是個中國通,喜歡旅遊,尤其喜愛中國的古建築,他本身就是學習建築設計的,才開辦了這家建築設計公司。
在山城設計界也算是小有名氣,只是他的建築設計公司體量不是很大,大型高層建築的設計經驗比較欠缺,最多也及時五層,建築面積一兩千個平方的,超過五千平方建築面積,建築高度還在八層的,基本上還是第一次。
當然有這樣建築設計經驗的公司在山城也不多,畢竟這樣的建築在山城也是極少的。
但是有些公司還是有相關的人才儲備的,不少是抗戰爆發後從靜海搬過來的,在靜海,超過五千平方,建築高度超過八層的太多了,所以,他們當中自然有人有這樣的經歷和經驗。
馬迪爾公司本來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算老闆馬迪爾自己也沒有把握能設計出這樣的建築來。
但是公司新來一個設計師,琳達,從法國巴黎回來的,而且還是一位女設計師。
恰好,暮光公司的董事長也是一位女人。
這不是天作之合嗎?
於是,馬迪爾在遞交申請的時候,特意將琳達作為公司首席設計師推了過去。
這或許就是馬迪爾公司入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