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反正他們也要上去採買,跟著他們去市集,市集邊的酒店吃食新鮮。”鄭顥見萱兒高興,他也來了興趣。
幾個人上了岸,在驛站裡要了馬車,向商洛城裡跑去。
商洛是個小城,找酒店真是太容易了,因為小城裡只有一條熱鬧的街。站在街口一眼望去,萱兒挑了一家酒幌子最大的“仙客來酒家”。
這裡離京兆府不遠,口味也差不多。只有一樣菜,看上去很奇怪,名字叫做“漿水魚魚”。
“這是魚嗎?”萱兒舀起一勺正準備放在嘴裡。
崔公子一本正經道:“不是魚,難道你不覺得它們像癩蛤蟆的幼仔,蛤蟆蝌蚪嗎?”
萱兒低頭一看,還真是!大頭細尾巴,一個個灰不溜秋、滑不留手的樣子,她一下子把調羹給丟了:“真噁心!哪有人吃蝌蚪的?”
大家都笑起來。鄭顥舀了一個放在她面前,解釋道:“別聽他唬你,這是用麵粉做的。”
“麵粉?麵粉怎麼會那麼黑?”
“你以為是在京城?這裡的百姓大多吃的都是這樣的灰面,白麵都在達官貴人的餐桌上。”
萱兒試著吃了幾個,滑滑的,不用嚼就進了肚子,也沒吃出什麼味。
丹水裡打來的河邊小魚仔,也叫不出什麼名字,小魚用油一炸,連魚骨頭都可以吞到肚子裡,加了錢,掌櫃才給了一小碟椒鹽,萱兒吃得津津有味,就差沒把自己舌頭嚼了吞下去。
“走開!裡面有貴人!到別處要飯去!”
大家一聽,都扭過頭去看門口:原以為是個髒兮兮的乞兒,沒想到是個穿著乾乾淨淨麻布衣衫的瞎子。
那瞎子也不祈求,彎腰鞠了一躬,杵著根竹棍子,轉身要走。
嘎嘎......後面馬上替換
正月初一,是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祭灶之後,宮眷、內臣就開始穿葫蘆景補子和蟒衣。各家都蒸點心,儲備肉類,以備春節期間一二十日之費。三十日歲暮,就開始互相拜祝,稱為“辭舊歲”。大飲大嚼,鼓樂喧囂,以示慶賀。門旁值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櫓楹插芝麻稈,院中焚柏枝柴,稱為“(火育)歲”。
從歲暮、正旦開始,都頭戴“鬧蛾”.用烏金紙裁成,畫上顏色裝就。或用草蟲、蝴蝶簪於頭,以應節日之景。有些則戴小葫蘆,其大僅如豌豆,稱為“草裡金”,二枚值銀二三兩不等。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栓或木槓在院子地上拋擲三次,稱為“跌幹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其實就是扁食,既現在的餃子。在餃子裡偷偷包上銀錢一二,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這一天互相拜祝,稱為“賀新年”。
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在東直門外迎春,凡勳威、內臣、達宮、武士赴春場跑馬,以比較優劣。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論貴賤,都吃蘿蔔,稱“咬春”。又互相請吃宴會,吃春餅和萊。再用綿塞耳,取其聰明。
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