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由於沒有足夠多的原材料製造銅錢,再加上黃金白銀儲存也不夠。
所以大明朝廷繼續一種新的貨幣。
朱元璋在元朝制鈔的基礎上,開始發行大明寶鈔,並且在洪武七年,設立了寶鈔提舉司,於洪武八年開始印發寶鈔。
大明寶鈔的發行與管理由寶鈔提舉司負責,並且設立了行用庫,專門用來負責寶鈔和金銀兌換。
同時,為了配合寶鈔的推行,朱元璋還頒佈了法律條令,禁止金銀作為貨幣在市面上流通,並且強制百姓將手裡的金銀兌換成寶鈔。
然而到了宣德三年,由於寶鈔市場存量過多,貶值幅度太大,明宣宗便下令停止寶鈔發行,從此以後,大明再也沒發行寶鈔。
不過,也只是停止發行而已,朝廷並沒禁止寶鈔的流通。
但到了萬曆皇帝登位,寶鈔已經嚴重阻礙了大明經濟的發展,於是這才下令廢除。
直到崇禎皇帝亡國,寶鈔再也沒有登上大明的舞臺,徹底淪為一種歷史貨幣。
其實,從寶鈔的興衰不難看出,大明朝廷主要是缺乏儲備金。
朝廷發行貨幣,為了貨幣能夠堅挺,一般會採用兩種方式。
一種是朝廷信用擔保。
二種是與白銀黃金等貴金屬掛鉤。
很顯然,寶鈔屬於第一種。
大明朝廷沒有為發行貨幣準備足夠的備用金,完全靠著朝廷信用在擔保。
當然,也不是說朝廷信用擔保不行。
只是還有個前提,那就是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能夠有效的宏觀調控。
如此一來,才能保證貨幣不會貶值。
縱觀寶鈔的興衰,不難看出,大明朝廷沒有這樣的能力。
比如明初強制百姓手中的金銀兌換寶鈔,卻不提供寶鈔兌換金銀,非常具有掠奪性質。
長此以往,朝廷的信用將會大打折扣,也就不能為寶鈔的價值提供保證。
還有就是,朱元璋和朱棣兩任皇帝為了打仗,隨意印發寶鈔,造成市面上存在大量的寶鈔,因而貶值。
在這種趨勢下,寶鈔不被遺棄才怪。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兩點,還有從西班牙,日本等地流入明朝的大量白銀,加快了寶鈔的淘汰速度。
另外就是,寶鈔的防偽也做得不好。
到了萬曆時期,很多人鋌而走險,透過製造偽鈔來謀取暴利。
鬱新作為明初的戶部尚書,能看到寶鈔的本質問題,其實已經很有遠見了。
這讓朱允炆十分欣慰。
想了想,他便解釋道:“朝廷信用的建立,不僅能夠依靠金銀,還能依靠寶鈔本身!”
說著,舉起手中的一貫寶鈔道;“像這種寶鈔,製造簡單,且粗糙,看起來就不太值錢,當然不能讓老百姓完全信任!”
“老百姓一旦不能完全信任寶鈔,就會怕自己的錢變少,甚至變沒,所以才會想著兌換銀錢。”
“那朝廷需要怎麼做呢?”
“自然是將寶鈔製造得精美無比,且看起來就價值不菲,甚至一貫寶鈔,價值遠遠大於一貫!”
“如此一來,還有誰不信任寶鈔,去兌換成銀錢呢?”
“可是陛下.....”
聽到朱允炆的話,鬱新忍不住打斷道:“製造精美寶鈔的成本如何算?總不能製造一貫寶鈔,用兩貫寶鈔的材料吧?”
“別急,聽朕說完!”
朱允炆自然不會做那種愚蠢的事情,所以抬手製止了鬱新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