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一則關於六組慧能的經典故事。
慧能去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
這個故事說的是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這個空間便與故事所說相似,心在哪兒,地面就在哪兒,或者說,地隨心動。
所謂的“地面”未必就是真實存在的,而是全靠你的想象,你認為哪裡應該是地面,你就可以在那裡駐足。
小圓感嘆不已,“這地方,可比咱們山洞裡那個不辨方位的石室還要有意思。可惜不知道怎麼進出,不然以後還可以常來玩。”
虞夏可不像小圓這麼輕鬆,她沒忘了她的初衷她是想借石碑感悟到些東西的。
這些東西,便是十二祖巫的傳承。
能進入第六層區域上到臺階盡頭,然後來到光幕之後瞻仰十二祖巫本身就是極其困難的事,酈代皇族實力雄厚,被他們珍而重之藏在這裡的傳承絕對有極高的價值。
不會有玄師不希望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真是帝江帶她來到這裡,那麼它是想讓自己領悟到什麼呢?
虞夏眉頭緊鎖,一時找不到頭緒。
小圓卻還在那兒叨叨,“你說這可比任何輕身功夫厲害多了啊,只要你想,腳下就有路,那要是你想去哪裡,你就會出現在那裡,是不是更厲害。”
我想去哪裡,就會出現在哪裡?
是啊!不是說一切唯心造麼?
想“地面”是想,想“空間”不也是想麼?
心有多大,天地就該有多大!
虞夏從懷中取出一枚銅錢,放在身側。然後盯著虛空中某一處,心中想著她想去到那一處。
片刻過後,虞夏看了眼身側,銅錢依舊靜靜地懸浮在她身邊。
看來怎麼去想,也是個問題。
虞夏摸上了頸間那枚蜃石。
她記得她進入光幕之後蜃石有些發燙,似乎與帝江有所呼應。
虞夏試著往蜃石裡面注入一些元氣。
蜃石裡面安安靜靜躺著自己蒐羅來的寶物,並沒有其他反應。
“你是覺得這石頭跟帝江有關聯嗎?”小圓盯著蜃石看了一會兒,沒有什麼頭緒,“不過帝江的臉到底長什麼樣啊,模糊一片,難道他沒有眼睛鼻子的嗎?”
見虞夏一直眉頭緊鎖,小圓識趣地收了聲,安安靜靜龜縮在角落。
不過它的話倒是提醒了虞夏。
蜃石表面也是一片模糊的光,看不清顏色,辨不清模樣,帝江的面容也同樣如此。
蜃石有空間之能,帝江也有。
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四周一片死寂,灰濛濛的空間中,凝眸沉思的少女索性兩腿盤坐,四周都是虛無,好像整個人懸浮在空中一樣。
虞夏忽然想起在《莊子應帝王》中記載過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是這麼說的:
“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帝江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