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從諸葛亮到賴恭這五人,屬於荊州一派舊屬,他們的權力來自於劉備的賦予。
經由諸葛亮他們,是無法推舉出來,比劉備還要更高一級別的權力,故而排在兩大社團代表的後面。
最後是法正和李嚴,則是代表了東州一派,雖然如今在三兄弟社團的地位很重要。
但他們在劉璋時期並不受到重用,先前也不顯著於東州一派(不是東州派的話事人)。
李嚴縱然受到劉璋重要,但也是曹操入侵荊州以後的大晚期了,遠沒有龐射二人的資歷老。
所以這名單才是這樣排列的!
其實上面的操作都是自家的操作,關平知道自家大伯父稱王,最應該考慮的便是孫權。
因為孫權才是“位同權均,不能相率”的諸侯。
但整個上表,連提孫權都沒有提,也沒有提前通氣。
畢竟,孫權他只是吳侯,以前雙方政治地位相當。
可如今,劉備是王爵了。
孫權自然是不高興的,也不願意承認的。
否則劉備便是單方面的置孫權於從屬地位,要麼就是撇開孫權的聯盟關係。
孫權不認同劉備的漢中王,是可以堂堂正正的說出來的,饒是你的奏表口吐蓮花,但就是程式不合法。
所以,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關係上,孫權都不會承認劉備是漢中王的。
故而對於關平送來的書信,嗤之以鼻。
誰讓他先一步與曹操請降,就準備要弄劉備了呢!
再加上稱王這件事,更是屬於火上澆油。
如今的孫劉聯盟關係已經變得異常脆弱,僅僅是披著一層皮屑。
一旦起風了,那雙方就開始刀兵相見了。
曹老闆對於孫權徐祥秘密請降面上並不感冒,嘴上答應了,同時也改變了策略。
他暗地裡讓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在淮南留下了大批人馬。
還在兗州、揚州、徐州等地徵兵,以達到增戊淮南的目的。
甚至想著孫劉兩家爆發大規模衝突,他好從中取利。
因為曹老闆痛失漢中,長安後,非常沮喪,又沒啥子辦法,只好來打孫權。
萬萬沒想到對峙一段時間,孫權會暗中派人來請降,便給了曹老闆一個可能。
便是一舉解決孫劉的契機!
孫權與劉備決裂的緣由,還有就是曹劉之間非常有默契。
赤壁之戰後,曹操屢次興大兵,遠道而來,攻打江東。
而劉備與曹操除了在巴中地區大規模軍事衝突外,這麼些年,都不曾針對劉備用兵。
而劉備也不曾針對曹操大規模用兵,還趁著曹孫之間,佔據益州等險要之地,避開了曹操的主要壓力。
即使關羽數次兵出襄陽,攻打曹仁,但曹操就是不還擊,總之揪著江東打。
關羽打曹仁,那曹操就帶大兵前來打孫權,反正就不找關羽報復回去。
此事,讓孫權極為氣憤。
憑什麼這般雙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