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卷:封禪稱帝 第八十五章:衝下鄔山

……

“戰!”卻是被連續的失利激怒得有些癲狂的陶鵬怒吼了起來。

長史為郡守鼓勁道:“戰端已開,此時正該猛攻,族兵若不能死戰,則此戰休矣。”

陶鵬也咬了咬牙,此戰是他向庭堯全力申請的,本以為必勝,還可以借剿滅盜寇之名去庭堯邀功,若是輸了,以後顏面何存?

“善,這邊留一個兩的人手,其餘人等,全部過去監陣。”

在得令後,耒陽郡的軍吏們便毫不留情,連殺了兩個後退的家兵,把他們的頭顱砍下,刺在矛上,高高舉起,厲聲喝道:“君令,弗用命者,後退不前者。將戮於社,全家徙為城耐!”

後退必死。還會連累家眷,耒陽郡的徒卒們沒有退。只有奮勇向前。

但這一回,陶鵬吸取了教訓,也不敢再冒然衝入了,他讓幾位經驗豐富的卒長上前指揮。

與此同時,山上有衝下來一夥兵卒,數量大約四五百人,歡天拿了一柄長刀,喜地拿著一雙銅錘,身後是幾百名步卒,他們擋到王沖和三百戈矛手的身前,這三百人剛剛也損失了不小,但成功殺退了敵軍,死傷者也過百人有餘。

歡天喜地的軍隊剛好能接替他們,為他們爭取休息的時間。

……

兩軍僵持了半個時辰,當長史耐心耗盡,便親自前去檢視。

長史走向後軍營帳,陶鵬在前方遭遇那一箭後,便把大營遷到更後方的位置了。 “郡守,郡守!我回來了,那群匪寇還聚在山腳下,咱們的兵卒又衝了兩次,連他們的盾陣都衝不破!”

掀開帳簾,左右一看,四下無人,東西都被打翻在地上。

長史臉色大變:“來人!來人!”

可是這是大後方,所有兵卒都去前線了,只跑過來幾個工匠和庖廚。

“郡守大人呢?郡守大人呢!”長史聲嘶力竭的問道。

“我等不知道啊”庖廚們搖搖頭

或許是去前面觀戰了,長史這樣安慰自己道,但當他繞到軍帳後方時,他再也冷靜不了了。

一股血腥味衝入鼻子,幾名郡守的親衛早已身亡,屍體被雜亂的堆積在這裡。

長史暗道:“不好,郡守怕不是被歹人劫走了!”

隨即召回前方各率長,要與其一同商量對策,同時,長史又摸著下巴思考起來,這會不會是敵人的疑兵之計呢?

……

注:疑兵之計是指騙敵人的方法,使敵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從而爭取更大的勝利。使用示形欺騙敵人的方法因時因地因敵而變得非常重要,因為用兵雙方都要講求詭道,一方的誘敵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斷失誤為前提,關鍵是看誰的棋高一些,古今中外的傑出軍事家,都是能在深入瞭解敵情的的基礎上,誘敵深入,使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領略其兵法的特殊之處。

戈,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兵器,古時亦稱勾兵(圖1)。有橫向平出的刃,即援。援後有延出的插在木柄上用於固定的平板部分,稱為內。戈援下刃接近木柄的弧曲下延,並設有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戈的出現與戰爭規模和戰爭形式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在中原地區平坦開闊的地理環境下,由馬驅動的戰車因其強大的衝擊力、迅疾的速度及為攻擊者提供相對平穩的戰鬥空間而擁有遠超當時戰爭中步兵等其他主要軍種的戰鬥力。戈在戰鬥中有多種使用方法,可鉤、可啄,長戈隨著戰車的使用大放異彩,在交錯、衝鋒中利用戰車的速度將戈伸出車外勾殺敵人,威力極大。短戈也可作為近身戰鬥中的手持兵器,鉤殺、鑿擊敵人。商代出土玉器中有很多的玉戈,在玉兵器中,戈所佔比重最多。

槍和矛,外表十分接近,矛多半比槍長一些,杆部粗一些。但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杆的軟硬上。矛的杆是硬的,適合大部隊衝鋒,而槍的杆是可以略微彎曲的,作戰更為靈活,古戰場上一些著名武將,使用的多半是槍而不是矛。因為槍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彎曲,所以在對手格擋住槍頭的刺擊以後,手腕翻轉,槍頭會以較快的速度繞出弧線,貼過對手的格擋物繼續完成刺擊的動作,攻的優勢在於此;對方的重兵器進攻,槍桿抵擋過程中,適當的彎曲又會卸掉一部分勁力,防的優勢在於此。槍和矛有時候區別並不是那麼明顯,槍也分為軟硬適中的杆和十二分硬杆槍,其實主要的區別還在槍頭和矛頭的不同,槍頭輕,短,小,中脊隆起,杆子進入到槍頭的一半,屬於輕頭武器。而矛頭多數長,重,中脊不隆起,屬於重頭武器。

槍的杆頭也和矛頭不同,槍是個錐度,無論是軟硬適中的槍桿,還是全硬的槍桿,都是尾大頭小的,為的是保證槍桿的重心靠後,取得格鬥時候的靈活性。而矛的杆前後相去不大。

判斷槍矛需要從杆的形狀和前面鐵頭的形狀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