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請向獄掾通報一聲,我得到訊息城內有夥人可能劫獄,請獄掾准許我的人進入城獄駐守。”
找獄掾實在是無奈之舉,管刑罰、審訊的城尉死了,輔丞不知道躲在哪呢,城監御史只管督察百官,而城主李襄忙的焦頭爛額,一時間竟沒有身份得當的人來這裡提審沈人。
“這”兩名侍衛對視一眼,其中一名開口道“還請屯長稍等片刻,容我進去通報一聲。”說罷轉身進門。
葉繼四處打量著城獄周圍,這是一條直線型的街道,倘若忽然起兵事,左右根本無從遮擋。
自己手下全是步卒,弓弩甚少,葉繼有些堪憂,一計不成又想一計,葉繼認為,實在不行,就守在獄裡頭,來個甕中捉鱉。
孫繼沒有注意到的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好幾雙雜亂的眼睛在往城獄這邊掃。
“黃大人,那城獄又調來一個屯的兵力,咱們恐怕不敵啊。”一名手下彙報著自己看到的情況。
黃輔說道: “現在不打,一會等寒封緩過氣來,守軍建制重歸就更難打了,傳我將令,一會準備劫獄。”
海內昇平殿外的廣場上,張嘯殺看著儀仗穿著整齊的黑盔、黑甲、黑袍,踏著整齊的步伐,這些士卒是在為了十幾日後張嘯殺的壽宴而彩排,張嘯殺聽聞後,饒有興趣的趕過來看看。
戰國時期,陰陽家學說甚盛(陰陽家:諸子百家之一)各大戰國的旗幟顏色與服飾主色都是極有講究,有據而定的。
他們講究的依據就是該國的天賦德命。陰陽家認為,任何一個王朝和邦國,都有一種上天賦予的德性,這種德性用五行來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德性。
這個國家與王朝的為政特點,必須或必然的與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顏色即國色,也必須與它的德性相符合。
惟其如此,這個國家才能在上天佑護下安穩順暢的執行。
黃帝政權是土德,就崇尚黃色,旗幟服飾皆為土黃。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
殷商王朝為金德,其興起時有白銀溢位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
周王朝為火德,先祖得赤烏之符,自然便崇尚紅色。
當時天下對這種五德迴圈說無不認可,立政立國之初,便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德性。
而當初的七大戰國更是無一例外,魏國從晉國而出,自認承繼了晉國正統,而晉國是王族諸侯,當然是周之火德,魏國便承繼火德,旗幟服飾皆尚紅色。
韓國也出於晉國,但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獨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幟服飾皆為綠色。
趙國亦出於晉國,卻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為主,木德為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幟也就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
齊國較為微妙,論發端的姜齊,並非周室的王族諸侯。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諸侯,尚沒有自立國德的僭越行為,所以姜齊仍然以天子德性為德性,旗幟服飾皆為紅色。
即便是當初稱霸天下的齊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紅色。
但到了田齊管理的時候,戰國爭雄,百家爭鳴,齊國既不能沒有自己的天賦德性,又不能從傳承的意義上接受火德,於是齊國推演出“火德為主,金德為輔,金煉於火,王器恆久”的火金德,旗幟服飾變成了紫色。
其中惟有楚國是蠻夷自立而後被冊封,很長時間裡楚國是旗有五色而服飾皆雜,中原諸侯嘲笑楚國是“亂穿亂戴亂德性”。
進入戰國,楚國便推演出“炎帝后裔,與黃帝同德”的土德,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
不過最為特殊的還是燕國,論本體,燕國是正宗的王族諸侯,承繼火德順理成章天下沒有非議。然燕國久處幽燕六百年,對周室王族不斷衰敗的歷史刻骨銘心,獨立之心萌生已久。
燕國公族認為,先祖的火德已經衰敗,作為王族旁支後裔的燕國若承繼火德,這把火必然熄滅,要興盛,須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推演出“燕臨北海,天賦水德”,確定了燕國的水德。
燕國之水是煙波浩淼的藍色大海,於是燕國的旗幟服飾就選定了藍色。
在七大戰國中,惟有秦國沒有確定宣示自己的德性,但卻是舉國尚黑,令列國百般嘲笑,說秦國蠻荒之地不懂王化。
秦國卻是不理不睬,依舊黑色不改,在戰國眼裡成了一個乖戾怪誕充滿神秘的西部邦國。
後嬴政統一天下,將玄色歸為水德,這才有了秦人的德性。
張嘯殺對黑色並不反感,秦人統治他們的時期尚能靠農耕吃飽肚子,靠軍功爵來賺取賞錢,秦亡後,百姓想活下去的希望更強了,但死的人更多了。
儀仗佇列結束後,張嘯殺毫不吝嗇的誇獎著:“彩,諸位將士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若我年輕幾十歲,怕是激動到與你們一同踏步了。”
但張嘯殺沒有注意,自己的左邊,左丞相趙赫已經悄然走來……
註釋:
玉符(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儲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