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卷:鄰邦的陰謀 第六十四章:府宴

自那以後,楚國對中原的野心大白於天下,惹來與中原王室及諸侯國的種種麻煩。

後來,楚國有一段稱霸時期,又缺乏謀略與大局觀,不懂象齊桓公和管仲那樣樹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而是著急忙慌的想去號令中原。

結果惹來和晉國的城濮大戰,一敗塗地,從此兩百多年萎靡不振,當然他的老對手晉國也不好受,三家分晉,直接把晉國分沒了。

現在人認為,這些都是因為楚國缺乏大器局所致。

案几上除了梁米外,還有不少肉食,帶骨的肉放在左邊,切好的大片豚肉放在右邊,飯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人的右手方,且有膾炙在外。

蔥牒蘸醬等調料在內,這是為了方便取食。酒漿則盛放在一旁的壺中,並有箸、匕、叉、刀諸物奉上。

這還只是宏淵,如果是像魏國那種地處中原的大國,不僅歷史傳承悠久,且儒風盛行,受禮樂文化薰陶更重。

這城主李襄,也自詡為春秋大夫之後,家中藏有詩、書,有不少子弟跟從儒者學習,所以雖只是一城之主,卻也以禮樂之家自居,處處都要講究。

正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文化裡,吃飯不僅是吃飯,也是儀式。

儒家還與人辯論過,禮與食孰重?

儒者的答案曰:“當然是禮重!”

因為知道城主府規矩,所以輔丞、城監御史、率長們都比較注意,入宴席前要從容淡定,臉色不能改變,手要提著衣裳,使其離地一尺,不要掀動上衣,更不要頓足發出聲音。上菜時,席間菜餚的擺放要有順序,進食時要顧及他人……

除了禮貌的舉止外,對各種餐具的熟練使用,也是“食禮”的一部分。

就說眼前這木製的餐勺,在這時代的名稱是“匕”,或為“匙”。

餐勺與箸(筷子)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一般會同時出現在餐案上,但匕箸的分工相當明確,兩者不能混用。

右側之上,眾人先是舉起箸,從盤裡夾菜,放入口中,小口地咀嚼,嚥下後,又放下箸筷,拿起餐勺,將熱騰騰的粥飯放到嘴中……

這正是《禮記·曲禮上》所說的“飯黍毋以箸”,以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左側那邊,除了午牛和葉繼還懂點用食禮節外,其餘的軍士就完全不懂了,或全程用筷,或全程用勺,甚至有直接以手抓飯的!他們在營中辛苦太久,此刻吃的不亦樂乎,哪還管那麼多。

吃肉的時候也一樣,雙齒細柄的骨制餐叉,配合著短而薄的銅刀,都包裹在絲織物裡。

所以右側眾人以刀削將大塊的白肉切開,這就是孔聖人當年講究的“割不正,則不食”,然後再用叉子叉著肉放進嘴裡,本來就是分餐而食,還要將筷子木勺舉起放下放下舉起,王禳災看著便覺得真是累得慌。

至於餐叉、小刀這兩樣工具,是上層社會的專用品,是“肉食者”的專利,不可能十分普及。士卒們作為“霍食者”,平日的生活裡,因為食物中沒有肉,所以用不著置備專門食肉的餐叉、小刀,自然不知如何使用。

所以,要怪他們出身低賤,沒機會在終日勞碌於耕戰之餘,學習貴族禮儀嗎?

商鞅說的好啊,禮者,所以便事也!

所謂禮儀,就是由繁至簡,就是讓百姓方便。春秋戰國上流社會專用的刀、叉,等到了而今,其實已經慢慢被淘汰出餐桌了,因為昔日的黔首泥腿子,已經掀翻了血緣貴族,坐到了高位,開創了布衣卿相之局。

又把他們這套繁瑣的禮制簡化再簡化,只有一些老儒才抱殘守缺地維護著已經與社會文化脫節的習俗,妄圖復辟早就死去的周禮。

其實撇去繁文縟節後,本質還不就是吃喝拉撒睡

侷限於小圈子裡,讓少數公知權貴顯擺炫耀的禮,虛禮也;能普及天下,讓大多數人受惠的禮,方為真禮!

李襄雖然自詡禮樂詩書之家,但畢竟只是鄉豪,並沒有專門的舞女。那些白衣婢女們伺候完酒食後,還得上來舞蹈娛樂。

時值秋至,天氣漸涼,卻見她們一個個衣著短薄,彩繡絲衣,朝左右兩側的眾人跪拜行禮後,隨後又有兩名樂師走了進來,對著眾人行禮後坐下,在兩名樂師彈琴鼓瑟應和之下,便開始旋轉起舞。,看得人心熾熱起來。

右邊的李固、趙景、率長、文吏都是博學之人,觀舞時也彬彬有禮,雖然那眼睛裡心裡不知在想什麼,表面上只能輕輕頷首而已。

左邊的眾人則直白多了,一個個看得眼睛都直了,還對著裡面漂亮姑娘指指點點,甚至習慣性地飆出了汙言穢語。

入伍參軍一年兩年,母豬賽西施,若非城主、輔丞等一眾大人在,他們早就上去各自擁著一個一起跳了……

從戰國時起,去古未遠,不管是哪一國,不管是蠻夷戎狄還是中原諸夏,也不分男女貴賤,皆能歌善舞。尤其是飲宴喝酒之後,更是能跳個一整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