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的掙扎,劉市自問,已經對得起幾代人世受宏淵國田宅之恩,雖然未能將沈人驅逐出宏淵故地,雖然未能以自己綿薄之力挽救宏淵國。
但他也沒有什麼好惋惜,好後悔的了,至少自己手裡,已經殺了不下十個沈人,夠本了。
黑麵沈吏的手高高舉起,隨時會下令放箭,而弩兵們也已經上好了弦,隨時會扣下懸刀。
“那叫端木靖的,跟我說說,子路是儒生,講究君子死而冠不免。”
那沈吏面無表情,揮下了手!
“我是武卒,寒封城的武卒!縱然死,也要守住武卒的尊嚴。“
弩兵扣動了懸刀,那些呼嘯而至的弩箭,在劉市眼中越來越近,他卻放聲大笑起來!
“身為武卒,戰死乃是光榮之事,乃公當笑對斧鉞,甘之若飴!”
思緒戛然而止,噗呲聲陸續響起,數支弩箭射穿了劉市的胸腹,帶走了他的生命。
生命的最後時刻,這位寒封城老兵,依舊雙目瞪圓,靠著樹木,雙手拄劍,站得筆直,雖死而不倒。
“把他埋了吧”沈人將吏看著劉市的屍體,素然起敬,“再通知孫尚、孫隸大人,平隸郡最後一隻驛卒隊伍,已經被我軍全殲。”
……
今日地上下了一層灰濛濛的雪,雪剛停,又颳起了大風,風聲呼嘯。
“今天風可夠大的……”二狗嘟囔一句,雙臂緊抱,打著哆嗦。
震遠城上空,到處都有飛禽巡邏,如果貿然生火,必然是送死。
什長踩著鬆軟的雪,走過來:“沒辦法,主要是,不能生活,弟兄們,都運一下靈氣,來驅寒吧。”
聽到要動用靈氣,其他人臉上都出現了幾絲不捨之情,但又不得不去使用。
一旁的曹洺反倒很好,嘴裡哼著楚辭小調,身體一點事都沒有,除了臉頰上有兩個紅圈。
前方,兩名士卒貓著腰,提著杆長槍跑過來,眾人匯聚,除了曹洺都圍了過來。
什長從懷裡掏出一張地圖,上面泛黃的油漬和帶血的汙漬擋住了一部分。
“什長,我們剛剛去看過了,前方那條街,破損的厲害,一地的碎磚亂瓦,難走不說,還有幾頭靈獸在那邊。”
什長看著地圖低頭沉思:“嗯……也就是說,要繞路,走三個街道去甬道?”
“是……”士卒點點頭
就在這時,天空中,響起了一聲嘹亮的鳴叫,眾人紛紛仰起頭。
註釋:
《楚辭》:
《楚辭》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騷體
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它們有二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以《楚辭》中作品為模擬正規化,其二是“兮”的大量運用;後者構成了騷賦有別於其他作品最明顯的外在標誌。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如招隱詩、遊仙詩等便是直接從《楚辭》孕育出來的,政治詠懷詩等,受《楚辭》的影響亦很大;最後,最重要的是,《楚辭》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得滋養。
散文
散文是與韻文相對的,《楚辭》雖然是韻文,但它對散文的作用也很明顯。首先,它具備散文因素,如句式上長短不齊,有散文化傾向;如它結構抒發胸臆,辭章安排與散文通;如內涵上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可論說也可質疑,與散文相接等。因此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次,它開創的寫法如問對及謀篇構思的方法,為散文所汲取。如《卜居》《漁父》都是一問一答,活潑有趣,後世類似文章連綿不絕,因此《文選》專門設“對問”、“設論”這類文體,《文心雕龍》也歸入雜文。從東方朔的《答客難》到柳宗元的《愚溪對》無不從這種思路來。孫綜在《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中評“屈子澤畔行吟,柳州愚溪對答,千古同慨”。第三,是騷體句入散文。在散文體中插入騷體句,可以抒懷、可以勵志,猶畫龍點睛,向為文章家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