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臏下山之前,才秘密將其祖父孫武子兵書十三篇傳授於他,但僅給孫臏一個月時間背熟,背熟之後原書交還。這才引出日後龐涓謀書害孫臏,孫臏詐瘋回齊國的故事。
而秦國得到的似乎正是孫臏那一脈流傳下來的兵法。
這短暫的一生,怕是就要過去了,沒能將吳子兵法發揚光大,給祖上蒙羞了……
吳武再次陷入昏迷……
“快快快,再加快一些!你們往北面去,去北太城,你們去那邊,你們去那邊,剩下的跟我去寒封!”百將陳熠正催促道,他身後的百名騎兵開始分列隊形,向著不同的方向跑去。
從關內出來,他們已經趕了百里路了,後面只能隱隱約約看到城牆的影子。
現在跟在陳熠後面的只有二十五名騎兵了
忽然,兩側樹林中飛出十幾只弓箭,幾名騎兵直接中箭墜落馬下。
“不好,有埋伏!”陳熠大喊一聲,這裡可是宏淵的林子,前面又有黃石關,怎麼會有人膽大到襲擊官兵呢!
陳熠正想著,兩側計程車卒卻魚貫而出,陳熠臉色大變,這甲冑制式,這容貌,沈人!
註釋:
魯穆公:
魯穆公(前410―前377年在位),本名姬顯,戰國初期魯國國君,《史記索隱》作不衍,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他為魯元公兒子,在位33年。他注重禮賢下士,曾隆重禮拜孔伋(子思),諮以國事;容許墨翟在魯授徒傳道,組織學派,使魯國一度出現安定局面。
公叔座: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魏國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注:此處指戰國時魏國國相田文,非孟嘗君田文)死後擔任魏國相國,並娶魏國公主為妻。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為國家利益考慮得相對少一些,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得多一些。他排擠吳起,是出於保全相位的需要,並不是不知道吳起對魏國的重要性。
薦舉公孫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馬遷於此特著一筆,“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很有深意。若過早地推薦公孫鞅,可能會取代他的職位,而在臨終時鄭重託付,博得薦賢之名,對自身利益也沒有什麼影響。假如從人才流失的角度來論魏國的成敗,公叔痤是應負一定責任。
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吳子兵法:
《吳起兵法》又稱《吳子》,《吳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由戰國名將吳起著,是反映古代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吳子》主要論述了戰爭觀問題,該篇既反對持眾好戰,也反對重修德而廢弛武備。它認為只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才能使國家強盛。
《吳子兵法》提出以治為勝,賞罰嚴明,主張在軍隊實行“進有重賞,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嚴不可犯”。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主張透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士卒掌握各種作戰本領,提高整個軍隊的戰鬥力。
強調“簡募良材”,根據士卒體力、技能等條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編組,實現軍隊的最佳化組合。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的“五慎”條件,掌握氣機、地機、事機、力機四個關鍵的因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