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婦人恰巧舉起銅鏡,對此物十分有興趣,孫尚他停下腳步湊近這幾面銅鏡看了一陣,忽然笑了。
婦人的銅鏡,不止映照了她和孫尚,還有一位“跟蹤者”
透過銅鏡,孫尚不需回頭就能發現後面人群中隱藏著另外一個追蹤者。這名追蹤者不知道孫尚正利用銅鏡看著他,視線毫不忌諱地盯著孫尚的背影。
很明顯這是宏淵情報機構的一個小花招 跟蹤者使用了雙重跟蹤,首先派兩名並不擅長追蹤的追蹤者去跟蹤目標。
當他們被故意甩掉以後,目標就會放鬆警惕,放心地直接前往目的地,往往忽略到他其實還處於被另外一組秘密跟蹤者的監視之下。
“宏淵人的一些小伎倆。”孫尚心中感嘆,這樣的花樣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他可不會因為甩脫了一兩個追蹤者就掉以輕心。
孫尚離開銅鏡鋪,繼續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閒逛,不知不覺中沿著苑路逛到了庭堯河的一處渡口。
琅菏郡算是宏淵國最適宜居住的地區了,四季如春般,夏天沒有太過炎熱,即便是冬天,也不會過於寒冷。
而琅菏郡內河流眾多,四處縱橫交錯,又有任皇山等山脈,所以多船隻來往。
庭堯所在的城區也被一條寬闊的水道貫穿其間,這條叫庭堯內河的水道上只有幾座石橋,但每日都人滿為患,所以大部分平民還是靠擺渡在河兩岸穿行。
孫尚走到渡口的時候,等船的人已經聚集了二十多名,都擠在岸邊望著從對面徐徐划過來的船隻。
客船的種類有很多:舸、艇、扁舟、輕舟、舲舟、舫舟等等
孫尚用餘光瞟了一眼後面,看到那名跟蹤者也如影隨至,躲在擁擠的人群裡。
他掏出錢兩付給船伕,指著岸邊的船隻說些什麼。
隨即便踏上了一艘輕舟,追蹤者連忙付錢登了上去,船隻開動,孫尚卻飛身一躍,跳到了旁邊的舫舟上。
而這艘舫舟還未開船,所以孫尚悠悠然的登上渡口,回到陸地。
這一變故讓所有人都嚇了一跳,那個追蹤者先是一愣,然後氣急敗壞地輕舟推開人群,但為時已晚。
這時輕舟離開渡口已經有將近兩丈的距離,他怎麼也不可能再跳回渡口。
輕舟不能立即回頭,於是這個可憐的追蹤者只能無可奈何地望著站在渡口的孫尚慢慢遠去……
甩脫這三名追蹤者花了孫尚一個時辰。他看看天色,時候已經不早了,便返身離開渡口快步朝著預定的接頭地點走去。
他真正的目的地是庭堯城靖湖南面的一個大空地。這是靖湖畔一個廢棄的校場,今天在這裡有一個很大的集市,庭堯的黔首和附近郡城的人都紛紛趕來湊熱鬧。
孫尚抵達的時候,集市已經開始半天了,到處人聲鼎沸,吆喝聲、叫喊聲、騾馬響鼻聲、小孩嬉笑聲響成一片。
西側擺滿了小商販的雜貨攤,既有齊國的海貨、鹽,也有產自魯國工匠的木製工具;東側是各式各樣的小吃,中間則有許多人聚在一起看藝人的雜耍,並不時發出驚歎聲。
孫尚走到賣小吃的地方看了一圈環境,徑直走到了一家賣燔的攤子前。這家攤子生意很興隆,外面一字排開七八張方桌都坐滿了客人,個個捧著熱氣騰騰的“”燒烤”大快朵頤。
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叫做“燔”;穿成串,就是類似今天的烤串叫做“炙”;如果把肉外面包上泥,直接再放在火上烤叫做“炰”,撒上鹽和花椒,芬香四溢。
孫尚也要了一份,順便找了個位置坐下來,又要了份蜜水,就是白水上面澆了一勺糖蜜水上去。
現在,他只需等待自己要見的人到來就好。
燒烤靈感來源:
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詩經瓠葉》
註釋:
早在兩週時代,某個主人就用新抓到的白兔烹製烤肉,配著美酒招待客人。詩中作者提到了兩種烤肉的方式:“炮”是將烤的獵物裹上泥巴,然後烤制;而炙字則字如其形,上面是肉下面是火,然後人用籤穿住烤肉放在火上炙烤,這就是烤肉的早期形態了。
根據韓非子的說法,至少在戰國時代烤肉就是王公們的佳餚了。
從周朝至大秦一統天下,上至百官下至百姓,燒烤的主要材料都不是家畜,而是野味,主要就是野鳥和水裡的魚,而其愛野味的原因也十分簡單,那就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太低。就連那些身份高貴計程車大夫,一年到頭也輕易吃不著幾次豬肉,更別提更加稀缺的牛羊了
孔子喜歡吃肉,但是自己又時常吃不到肉,於是就經常外出尋找野味,除了釣魚之外,還會射箭獵殺飛鳥甚至野豬、兔子、鹿等動物。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弋不射宿”,從不射殺歸宿和正在哺育幼崽的動物,相當的講究道義。這些野味帶回家後,除了做成肉醬儲存起來,一般的都會變成烤肉,而味道方面,因為那時候中國還沒有辣椒,糖也極度稀缺,所以燒烤只能吃鹹的,一些窮人買不起鹽甚至就不加鹽直接烤熟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