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卷:封禪稱帝 第五十七章:《天論》

“哈哈哈哈哈”一陣笑聲從趙赫的後方傳來,眾人都在擔心這黑色的雪花預示著什麼不祥徵兆的時候,竟然有人笑得出來聲。

循著聲音向後看去,一個長袍中大夫站在那裡狂笑不止。

此人正是剛剛與左丞相趙赫交談的李絮

趙赫想開口及時阻止,不料焦遂搶先一步。

郎中令焦遂看向後方,勃然大怒:“大膽!一個小小的的中大夫也敢在廟堂上鬨然大笑,成何體統!你若今日說不出個緣由,我定要請廷尉將你按失儀之罪,重重處置!”

一旁的延尉任嗜聽到有人提起自己的時候,猛然抬起了頭,看著李絮,就像盯著自己的獵物那般。

李絮止笑,朝面帶慍色的元禾王張嘯殺拱手:“無他,絮只是想起了書上的幾句教誨,王上,我能說麼?”

張嘯殺看著天空飄落的雪花,心中五味雜陳,又看向眼前這個職位小,勇氣卻大的中大夫,最終緩緩嘆了口氣:“你說罷……”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此乃天地大道,自然規律,它們並不是因為聖君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為暴君桀就消失……這是荀卿的話,李絮一日都不敢忘。”

李絮此刻神情抖擻,站在灰天黑雪之下,兩袂飛揚,指天大聲道:

“而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也只是罕見的現象,可以怪之,不可畏之。”

“至於雲聚雲散,雨落雨停,這是每年都在泰山發生許多次的事。就今日而言,王上來與不來,封不封禪,庭堯都會下雪,縱然下雪,也與天下無數場雪一樣,不足為奇,與天意何干?”

為何?李絮說的正是荀子的原意,荀門與儒家其他派別不同,是根本不相信什麼天人之感的,別說風雨無時了,就算落下顆彗星,也認為是自然現象,根本不代表背後的天意。

為此,荀子還專門寫了篇《天論》,來批評儒家其他派別普遍認可的“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認為治或亂,不是天造成的,一切都是人治的結果。

趙赫在一旁苦笑,因為這下遭了,右丞相左擎,恰好就是儒者……

此時的左擎眉頭鎖緊,似乎已經想好接下來要說些什麼了。

《天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譯文:

大自然執行變化有一定的常規,不會因為堯統治天下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統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確的治理措施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辦得好;用錯誤的治理措施對待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會辦糟。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貧窮;生活資料充足而又能適應天時變化進行生產活動,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規律而又不出差錯,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所以水旱災害不可能使人受飢捱餓,寒暑變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現象不可能使人遭難。農業生產荒廢而又開支浪費,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資料不足而又不勤於生產活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違背事物規律而胡亂行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結果。所以水旱災害沒有到來就發生饑荒,嚴寒酷暑沒有迫近就發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現象沒有出現就發生禍害。遇到的天時和太平時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災禍卻與太平時期大不相同,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規律就是這樣。所以說,明辨了自然界的規律和人應採取的行動,就可以稱得上聖人了。……

社會的太平和動盪,是天決定的嗎?回答說:日月星等天體執行和曆法現象,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條件,夏禹憑藉這樣的自然條件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卻把國家搞亂了,所以太平和動盪不是天決定的。是時節變化決定的嗎?回答說:莊稼在春夏都生長茂盛起來,在秋冬則收穫儲藏起來,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條件,夏禹憑藉它把國家治理好了,夏桀卻把國家搞亂了,所以治亂不是時節變化決定的。是地理條件決定的嗎?回答說:莊稼得到土地便生長,離開土地就死去,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條件,夏禹憑藉它使國家大治,夏桀卻把國家搞亂了,所以治亂不是土地決定的。……

流星墜落,樹木爆裂作響,國都裡的人都驚恐。問道:這是怎麼回事?答道:沒有什麼。這是自然界發生的變化,事物較少出現的現象。對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對了。日蝕月蝕發生,颳風下雨不合時節,怪星偶然出現,這是沒有哪個時代不曾有過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這些現象同時發生,也沒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這些觀象一樣也不出現,也沒有好處。所以說,流星墜落,樹木作響,這是自然界發生的變化,事物較少出現的現象。認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對了。……

舉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這是為什麼?答道:沒有什麼,就如同不舉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樣。出現日蝕月蝕就敲擊鑼鼓去搶救,天旱就舉行求雨的祭祀,先佔卜然後才決定大事,不是用它來作為得到所祈求的東西的手段,只不過用它為政事作裝飾。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種文飾,可是普通百姓卻把它看作神靈存在的具體表現了。認為是一種裝飾手段就會有好處,認為有神靈就有害處了。

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太陽月亮更顯明的;在地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水火更顯明的;在萬物中,沒有什麼比珠玉更顯明的;在人類所具有的東西中,沒有什麼比禮義更顯明的。所以說,太陽月亮如果不高懸空中,它的光輝就不會顯著;水火如果不積聚起來,它們的光輝和潤澤就不會廣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顯現在外面,王公貴族就不會把它們當成寶貝;禮義如果不用在國家的治理上,執政者的功績和名聲就不會顯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於自然,國家的命脈決定於禮制。統冶別人的人,推崇禮制而又尊重賢人,就可以在天下稱王;重視法治而又愛護人民,就可以在諸侯中稱霸。如果貪圖私利、多用欺詐,就很危險;如果使用權術、顛覆、陰險等手段,那就徹底滅亡了。

與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裡比得上把天當作物一樣蓄養起來而控制著它呢?與其順從天而讚美它,哪裡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呢?與其盼望、等待天時,哪裡比得上適應天時而役使它呢?與其依順萬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裡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著人的需要有所變化呢?與其思慕萬物而使它成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裡比得上管理好萬物而不失掉它呢?與其希望於萬物能自然生長出來,哪裡比得上掌握萬物的生長規律呢?所以放棄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於天,那就不能理解萬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