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三十四章 論戰

“去把蘇城找來,我要問問他清楚。”周市長深吸了兩口氣,才把胸膛的悶氣吐掉了。

秘書出去打了電話,沒有找到人,又親自跑了一遍大華實業,也沒有找到蘇城。

童大林自告奮勇,開車去大華實業,要把蘇城給揪出來,折騰了一天,還是未能如願。

他回報周市長,倒是讓後者的心情好了不少。

周市長自言自語的說:“這傢伙可能是躲起來了。我還以為他是孫猴子要大鬧天宮呢。”

童大林一股子悍勇之氣,說道:“要我說,咱們給大華實業丟幾個罰款,立刻就能把他給炸出來。他要是不出來,咱們一天丟10萬罰款給他,甭管什麼企業,一個星期就得跪下來。”

“這個不行,其他的企業,你可以罰款,你要是莫名其妙的罰了大華實業,石油總公司之類的央企是要來找麻煩的,不能授人以柄,這樣,你先等機會,另外,再找全國的報紙發文章,我就不信他能把所有的媒體都買通了。”周市長拿定了主意,就坐回了椅子上,重新拿出他的文章,丟給童大林道:“這篇文章,你想辦法找個全國報紙,發出去。”

“好嘞,我想辦法,周市長的文章,肯定是沒問題的。”童大林是野路子的運動員,認識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正常途徑辦不成的事,他用不正常的途徑總能辦成。讓他做企業局的局長,就是為了對付不走正路的民企和國企。

童大林興致勃勃的出門想辦法去了。

沒兩天功夫,他就找了個老關係,拿錢疏通了一個《光明日報》的版面,儘管放在了第六版有點磕磣,但有總比沒有好。

童大林就守在門房,等《光明日報》送到,翻到地方一看,就樂呵呵的去找周市長了。

市長大人也覺得不錯,這年月要在中央報紙上發表文章是相當不容易的。正常的大報也就是8版,小些的還有4版的,去掉中縫的廣告,剩下的版面真得精打細算不可。

國家級的中央大報,算上只有海外版的《中國日報》也就是8個罷了。全數加起來才64個版面,周市長的署名文章《三角債不足為懼》一篇就佔了四分之一的版面,攤在全國範圍,頗有些了不起。

周市長將報紙攤開在辦公桌上,孤芳自賞的重新閱讀了一遍,越讀越有味道。

正準備說兩句評價的時候,童大林突然揉揉眼睛,指著下面說道:“那不是蘇城嗎?”

“嗯?哪一個?”周市長的辦公室位於三樓,正好能看到大門全景,不管誰進,都能看個一清二楚。順著童大林手指的方向,能看到兩個年齡相仿的青年人,全都穿著厚呢子大衣,縮頭縮腦的。

“左邊那個,我去給您提溜上來。”童大林擼起袖子,氣勢洶洶的奔了出去。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2月21日。蘇城撰寫的《三角債的危機》在《經濟日報》發表。由於是熱門事件,緊貼時政,又有大華實業的背景傍身。這篇文章出現在了二版。

緊接著,由筆桿子們撰寫,蘇城審閱的數篇文章,出現在了數家全國性報刊上,徹底引爆了“三角債”話題。

短短的幾天裡,關於三角債的稿件雪片般的投向各大媒體。

在國務院的摸底結束之前,三角債的問題究竟有多嚴重,沒有人真的清楚。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處於不同的地區環境,就會有不同的認識。

越是面向企業,處在上游的工廠,債務狀況就越糟糕,如煤炭、鋼鐵、機械製造等行業,不討債就發不出工資,自然覺得三角債可惡糟糕至極。越是面向終端使用者,處在下游的企業,債務問題就越輕鬆,如家電、外貿、交通、電力等企業,往往是他們拖欠供貨單位的款子,不僅現金流充沛,還能獲得不少的隱性收入,於是就很難感受到三角債的危險,甚至暗自欣喜。

著眼於區域性地區,重工業和原料企業多的地方,三角債問題就嚴重,輕工業和商業發達的地區,三角債問題就輕鬆。國家撥款的非生產部門人員,如軍隊和行政機關,倒是覺得手上現金的威力大增。

各方感受不同,也就有了媒體間的論戰。

反對者並不止童大林和周市長。自覺輕鬆並覺得全國都輕鬆的高層不在少數。上至國務院。下至鄉鎮區縣,不停的有人發表署名文章,抨擊蘇城和其他“危機論”者。

這些文章,或批駁、或寬慰,其中又以外經貿部的某領導的提法最有市場:“相信國家能夠解決三角債問題”一度喧囂直上雲端。

就連秦筠私下裡也覺得,三角債問題就算再嚴重,國家只要出面,就一定能處理好。

對此,蘇城只能報以苦笑。任何政權,都有無法處理的經濟問題。以中國現在的家底。要想處理三角債,就得由銀行無限制的放貸,不僅再造通貨膨脹,而且要承受更多的壞賬和呆賬。最糟糕的是。1990年的中國已經進入了通縮的通道,等於說,要想和平解決三角債問題,就得承擔重回1989年經濟的惡果。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1989年近乎崩潰或者已經崩潰的經濟,最終由全社會買單,而三角債問題再嚴重。也不過是由企業買單。

因此,和平解決三角債問題並非不可能,而是成本比爆發還要高。最終的結果,只會著眼於損失多少。

蘇城覺得,提前兩個月引發三角債的論戰。也許能挽救一些有心人。至於泥足深陷者,就不是他所能影響的了。

3月剛過,天氣乍暖還涼。

祁蒙等人風塵僕僕的回到了京城。連續走訪了三個月之後,十數只調研組完成了摸底工作,**在一個房間裡,開始彙報工作,彙集結論。

這一彙集,所有人的臉色都變了。

情況之嚴重,實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們每個人都調研一個省到兩個省,分別到下面的區縣地區。以及國營大廠深入調查,得出的報告也是本地區的。在資訊沒那麼通暢的情況下,互相之間也不好通訊息,因此,調研組即使得到了糟糕的結論。也會私下裡安慰,我們調研的地區可能是最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