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承包。”
申老頭“咦”的一聲,問:“不搞承包?那怎麼搞,要是幾個廠子搞了一個東西,算誰的?”
“誰先透過驗收,就算誰的。”
申老頭一愣,臉色微白,道:“真狠啊。”
蘇城閃過一絲歉意,道:“大華本小利薄,經不起折騰,等不起時間。只能如此,上石化若不參與,我不覺得怨怪。”
12萬噸的甲醇裝置,計劃經濟年代是絕對的國家重點工程,需要彙集全國化工界的精英來做。
當時的做法,就是把某一個裝置專案,如壓縮機丟給某一個具體的廠子,讓他們集中力量進行研發,最終大家再把零件匯合起來,交給總裝廠,就算是攻關完成了。
這樣的做法,好處是減少了浪費,不好的地方是缺乏競爭。任何一個廠子,只要確定得到了某個專案,那這個專案就是它的了。除非整體專案停產,否則要訂購某個特定的裝置,就得找它。
在所有工廠都鉚足了勁上陣的時候,這沒有問題。但是,自80年代末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是缺乏時間節點的控制,一家工廠爭取專案的時候很積極,得到了專案就倦怠了,更有甚者,什麼賺錢選什麼,選到手了研發不出來,又不肯給別的工廠,整個專案都被拖累的不在少數。
另外,系統性的風險也在逐漸積累。80年代以前的國企工廠無論如何都是不會破產倒閉的。國家的廠子做國家的專案天經地義。到了80年代中後期,國企停工的停工,破產的破產,很多紅紅火火的廠子,轉眼間就變成了要清償債務的破產工廠了。一個專案若是不慎分給這樣的企業,完不成計劃不說,還有可能要不回專案——人家破產清算的時候,說不定就把該專案的訂單,當作應收帳處理了,由此產生的合同糾紛,能煩死任何一個部委。
蘇城選擇的驗收制,就沒有這種顧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哪個廠子要是選了完不成的零部件,大華也不會產生損失。
崇尚勤儉節約,從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申山,深惡痛絕的道:“你這樣做,就是產生惡性競爭,兩家工廠同時生產一個零件,一家得到了回報,另一家白白付出,這合適嗎?”
“12萬噸甲醇裝置有上10萬的零部件,何苦都奔著一個零件去?再說了,試製小部件的成本很低,成功以後的利潤卻不錯。要是準備做大部件的話,完全可以和我們大華溝通,雖然不能保證無競爭,但也稱不上惡性競爭。”蘇城換了口氣,又道:“國外做這樣的大型裝置,大體上是採取結果導向的,像是飛機坦克這樣的重型裝備,都是從兩三個公司的成品中選擇,你換一個思路,沒有立刻得到訂單的技術,並不意味著該技術就浪費了,你說對不對。”
申山不服氣的道:“怎麼說都是對你們有利的。”
蘇城啞然失笑,道:“雙贏是最好的情況。”
“你們這樣做,也不是沒問題。”申山繼續挑刺,道:“大家肯定都先選簡單的,短時間出成績的零件去做,最需要通盤考慮的零部件,反而沒有人選擇。”
“這種核心零部件,我們有三手準備。”蘇城豎起三根指頭,道:“第一是繼續採購,第二是增加研發補貼,第三是大華實驗室自己研發。”
“金錢掛帥。”申老頭憤憤不平的說出了運動時代的名詞。
蘇城表示無壓力。
這邊說完話了,坐在蘇城身後豎著耳朵偷聽的石化六廠經理,捅了一下蘇城,笑說:“蘇董,這個國產化專案,算上我們吧。”
申老頭悚然一驚,再看周圍,好傢伙,都是兩人擠一個位置的業內人士。這種積極的氣氛,卻是他最近幾年參加部委專案,再沒有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