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鬥爭技巧。所謂以退為進,不爭是爭,說到底,就是換一個角度在爭。
發改委召開的說明會上,蒞臨的全是副部級以上的高官,也就是中國商界的獅子和老虎。蘇城的實力充其量是狐假虎威的老虎,遇見真的老虎,若是比腕力,那就是投食了。相當於乳豬去給老虎家送外賣。
但不能比腕力,不代表只能引頸待戮。
蘇城秉承著確定的策略,到了說明會現場,就開始裝委屈。
當毛主任讓蘇城說話的時候,蘇城就是一副無奈的表情,說:“首先,我得承認,我們大華實業好心辦了壞事。現在的問題是lng船的技術還沒拿到,人員也沒有,預算先增加了上去,我們為了將lng船掌握在自己手中,先是花了4000萬美元,從哈利伯頓手上買回股份,並且把價值**千萬美元的企業剝離出去,送給哈利伯頓,說實話,就算是這樣,布朗總裁也很怪責我,大華事業和哈利伯頓數年積累的好感,這次算是全部出去了。其實,我賠錢了沒關係,就是……哎,怎麼這麼難呢。”
蘇城的話半真半假,眼中也有些晶瑩。
在場的幾十個人裡面,除了做記錄的秘書,就以蘇城的年齡最小,地位最低,他稍微情感外露一些也沒什麼關係,卻是引的老頭們一陣感慨。
中國的事難辦!這樣的話,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人說過。同樣是搞政治的,人口100萬的國家和人口13億的國家又怎能相同。
同樣是考慮一件事,人口百萬千萬的國家,需要考慮的是幾百萬人和幾千萬人的態度,中國政治家面對的則是幾百上千個百萬千萬的城市的態度。
就像是現在,新加坡要做造船,造就成了,充其量說服兩三個船廠也就罷了。韓國要造船,造就成了,最多不過是五家船廠。但在中國造船就不同了,中船下屬的大型船廠就有十幾個,雖然經濟規模比不上韓國和新加坡,但工人的人數是超過的。而政治,整合的不就是人的問題?要讓十幾個家船廠的上百萬人滿意,或者這上百萬人的代表滿意,又談何容易。
至於鋼廠、化工、港口等等企業,對於工業品種不全的新加坡和韓國,根本沒那麼多麻煩,因為人家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相關的企業。船廠用的原料,買就行了,只要有利潤,誰在乎是不是國產的。
蘇城遇到的問題,這些年老成精的傢伙,哪個人沒有遇到過。在鬥爭年代,許多人遇到的問題恐怕更嚴重,更危險。
一腔熱血已冷,再回憶起來,許多人竟是痴了。
毛主任輕輕咳嗽一聲,道:“今天的說明會,就是暢所欲言,蘇城董事長有什麼問題,有什麼要求,都可以提出來。能說明的問題,我們就說明,能解決的問題,船要是能做,我們就堅決的做下去,要是不能做,也儘量減少損失。”
話說完,毛主任也吁了一口氣,這種場合,要把話說的四平八穩,面面俱到,那是真的不容易。誰家你都不能偏袒,否則就是一場風波。當然,要偏袒也可以,那自然更難了,你得讓人知道你不是在偏袒……
蘇城哪會真的暢所欲言。他輕輕的吁了一口氣,開始今天重量級的陳述,再次後退道:“這事怪我。是我年輕氣盛,以至於釀成了現在的局面,還連累大家跑了一趟。其實,本埠國資委的仲廳長代表中船和遠洋集團最初提出的建議,還是比較中肯的。我當時想的多了,就給拒絕了,然後又倔著不肯回頭。現在,詹總代表中船也來了,您要是還堅持前段時間的條件,大華實業是願意簽訂協議,共同開發lng船的。”
眾人聽的一愣,要是大華實業和中船簽訂協議,這事不就結束了?真的這麼簡單?那大家豈不是可以各回各家?
內參上是沒有寫到雙方兩次協議的具體內容的,只知道大華是比較吃虧的。這也不奇怪,央企又不是要倒閉的地方企業,他們是能拿到國家政策性撥款和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的重量級企業,和民企簽訂合約,難道還要央企不佔便宜?弱國無外交,在商場上也是一樣通行的。
詹志芳知道此事的始末,以為蘇城說的前段時間的條件,是仲廳長第二次去,提出的相對公平的條件,因此稍稍有些懷疑,又有些不屑的道:“蘇董既然願意簽訂合約,為何又找人發表內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