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標,今年下半年,按照各總段工廠的要求,只用準備60艘船的訂單就可以了。”
他降低了一些目標,孫道孚頓時覺得自己問到了點子上,忙道:“這麼說,大華目前有60艘船的訂單了?”
60”超級能源強國”艘船,孫道孚都不相信。剩下6個月的時間,60艘船意味著每月10艘船,也就是3天一艘船。
這是什麼概念,中船集團下屬的工廠,3個月也不一定能做一艘萬噸巨輪。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船廠,有些只剩下修船的業務了,即使如此,3天也不可能修好一艘船?
一家成立才幾年時間的船廠,超過整個中船集團?除非失心瘋了,沒有哪個中船人願意相信這種事情。
蘇城從大華船業開始做海上鑽井平臺,就開始關注國內船舶業了。只是以前的時候,大華船業儘量減少製造業的份額,專注於海上鑽井平臺的技術開發。
如今,真的涉足這個圈子,蘇城才感覺到了沉重的暮氣。
60艘4萬噸級的船,才是250萬噸左右的載重量,甚至不足以替代中國企業10%的需求。
就是這樣,孫道孚堂堂正部級的官員,還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
突然之間,蘇城就沒有說話的意願了。
他微微抬了一下頭,對張超道:“你給孫總,還有大家,說一下大華船業目前的訂單情況吧。”
“好的。”張超清了清嗓子,面對正襟危坐的眾人,有些驕傲,又有些嘆息的道:“大華船業目前獲得的訂單總數是116艘船,手持訂單總噸位超過500萬噸,今年”娛樂秀”需要交工的船舶數量是28艘船,總噸位超過100萬噸……”
孫道孚朦朧中有種看自家資料的感覺。
手持訂單數,交工數量等等,都和中船很接近。
所不同的是,中船集團下屬有幾十個船廠,有幾十萬工人,而大華船業才有1萬多人,建立僅數年。
孫道孚更加無法理解的是,大華船業剛剛交工9艘船,哪裡獲得如此多的訂單?
和他有相同疑問的不止一個人,平江造船廠的總經理,就率先問了出來:“最近幾個月,全球放出的船舶需求,也沒有50艘船吧,大華船業哪來的116艘船的訂單?”
“收購的。”
“什麼?”
“我們收購了3家船廠,將他們持有的訂單,全部納入囊中。”蘇城咬字清晰。
中船人一陣發愣。
想死他們,都沒有人想到這種手法。
國內的船舶企業,別說是收購了,20%的股權,在高壓狀態下,都不敢輕易放出來……
至於全資收購,得到對方的訂單,這樣的事情,國內船企是想都沒想過。
改革開放15年,中船嘗試過走出去,嘗試過為國家賺外匯,唯獨沒有想過,怎麼弄一筆外匯購買國外船廠。
對90年代的國企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收購一家船廠要多少錢?1000萬美元不夠吧,3000萬還是5000萬美元?那是多少億人民幣?
而且,收購來的國外工廠怎麼管理?廠子裡的車間主任,可沒有一個懂英語的。
甚至找遍廠子,也沒有幾個英語滑溜的人。總不能就因此派到國外做分廠長吧?
在座的中船領導,完全處於思維混亂了。
發改委的人才不管這些,一個年輕人眉飛色舞的站起來問:“蘇董,這就是資本運作吧?你們怎麼想到,要收購國外船舶企業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