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處長聽了前半截還覺得輕鬆,“美元”兩字一加,臉色就變了:“1000萬!還是美元?你當我是銀行?老嚴,你不是告訴我說。有七成把握嗎?”
嚴海斌心想:我當時要是不說個七成把握,你人都不來吧。
面子上,他不能這麼說。只能裝憨厚:“這是我們的錯,主要是所裡的裝置太舊了。這種高科技的東西,落後幾年就趕不上了。”
“美元是別想了,1000萬人民幣都不行。技改資金的上限是300萬,不行就算了。”湯處長說的很武斷。
93年的軍費開銷僅400多億,沒有軍隊經商的補貼,根本支援不下去。研究所的困窘只是冰山一角罷了。如果不是826所相對重要。不改不行,湯處長都不會出現。
所以,呂所長說出1000萬美元。湯處長想都不想就拒絕了。
嚴海斌心下一緊,826所的轉型,全靠科工委的支援,湯處長要是不幫忙了。此事八成要黃。
呂所長也是壓力山大。逼得自己語氣放的輕鬆些,道:“蘇城這個人,其實是有些意思的。”
“嗯?”
“我看過大華實業的歷史,這個蘇城在投資方面,堪比天才。他做的專案,鮮少有不賺錢的,就是目前耗資較多的液化天然氣船的專案,眼看著也要完成了。說歸說,還真是厲害。”呂所長搖頭晃腦的讚歎著。好像真的很是佩服。
湯處長身在國防科工委,對投資什麼的確實很有興趣,一邊回想,一邊點頭道:“還真是如此。”
“此人慣撿金母雞,不佩服不行。”呂所長說著話鋒一轉,道:“大華實業在碳纖維上的投資,絕對超過了3000萬美元。”
“哦?”
“你看看這些外國佬,我敢說,用不了兩三年的時間,他就能把3000萬賺回來。”呂所長是置之死地於後生了,才檢視了一會兒銘牌,他拿不出準確的數字,只能大致的估計一下。但不這樣,就無法說服湯處長,沒有科工委的支援,他連技術轉讓都拿不到。
湯處長緩緩點頭,然後道:“就算這樣,1000萬也太多了。而且,咱們也沒有美元。”
“1000萬美元,說不定一年就回本了。”呂所長說的信誓旦旦,卻連自己都不相信。研究從來都是虧本的,想法設法的找投資是研究主持的天性,不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湯處長不知在想什麼。
嚴海斌咬咬牙,道:“1000萬美元不夠也沒關係,咱們先把技術得到,說不定還能找別人合作,省下些裝置。”
這是他和呂所長商量過的事,是作為候補方案的。
湯處長果然有了興趣,問:“找誰合作?”
“別的研究所,或者別的企業都行。”
“859所?”這是湯處長需要改制的另一個研究所。
嚴海斌再看呂所長。
呂所長吃了蒼蠅似的,勉強說:“也行。”
他們和859所的關係明顯不怎麼樣。
湯處長的眉頭有點舒展開了,考慮片刻,道:“外匯不能多了,技改資金可以提高一點,根據合作的研究所的數量吧,兩家或者三家。”
這樣肯定還是不夠的,但他放了一個口子,嚴海斌就很滿意了,他心裡還琢磨著,如果能將大華實業的裝置借一點過來,那就解決問題了。
幾個人正想著,一名大華的員工走了過來,問道:“哪位是嚴海斌先生?”
“我就是。”嚴海斌打量著對方。
大華的員工遞給他一個本子,道:“蘇董讓我交給你的,根據銘牌,能查到裡面的裝置的價格。”
嚴海斌一聽,就想把手上的本子扔出去。
湯處長不客氣的從他手上將本子拿了過去,隨手翻開。
只見一臺裝置的彩頁下面,有紅色的手寫數字和符號:$4,500,000。
呂所長自然而然的讀了出來:450萬!
旋即,文質彬彬的呂所長就跳了起來:“不可能。”
湯處長冷然道:“什麼不可能?450萬美元不可能,還是做出碳纖維不可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