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亞塞拜然,他就是副部級幹部也沒有自己的車。
同車的楊明、古洪軍和張超,還是乖乖的下車了。
舒蘭也要下車,被林永貴攔住了,他再厚著臉皮。也不能這麼厚,於是笑道:“不是太大的事,你留下沒事。”
原本坐在車尾鎮宅的亞塞拜然保鏢舉手,問:“我不懂中文,我開車嗎?”
林永貴聽的眼睛都要凸出來:“你不懂中文,你說的是什麼?”
“就會幾句。”這位保鏢的確是新學乍練的。
蘇城咳嗽一聲,道:“叫阿二過來開車吧。”
亞塞拜然二號保鏢簡稱阿二,這位更擅長本職工作,語言天賦較亞塞拜然一號保鏢弱。中文水平基本處於“你好”的階段,完全能夠勝任聽不懂中國話的任務。
林永貴等車開了,才輕聲道:“蘇城,我知道你想證明大華實業的技術水平高,但用這種方法……我的意思是。萬一被人發現了,對聲望的打擊很大,得不償失吶。”
蘇城滿臉的不解,道:“被人發現什麼?”
林永貴以為他不願意承認,繞著彎子道:“三次採油利潤率低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它的利用價值就不大了。最近在巴庫的外國人多,要是讓人家看出來。又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
“是啊。”
“大華的三次採油利潤率雖低,但利潤也還過得去。”
林永貴直接問了:“有多少?”
蘇城稍遲疑,道:“噸聚增油20噸吧。”
蘇城不是他的下屬,自然不會像是那兩名專家似的。知情達趣的將術語翻譯成簡單的成本。
“那是多少?”林永貴更糊塗了。
蘇城啞然,搖搖頭,道:“我們的聚合物乾粉的成本在1萬多元每噸吧,能增油20噸。三分之一的成本。”
比起注水的二次採油,三次採油的成本顯然高多了。光是聚合物乾粉的每桶成本就有10美元以上。儘管如此,剩下的20美元扣除成本,仍然有不小的利潤空間,可以說是真正的工業化了。歷史上,國內的大慶油田要達到這個水平,還得三四年時間的奮鬥,而且,少不了國外“同僚”的幫助。
大華實業提前四年時間,將聚合物驅的三次採油技術開發到工業化水平,光是專利就能賺瘋,蘇城要下了巴庫老油田,擺明了就是炫耀加展示的。
林永貴卻難以相信,他按照國內通行的法則,加上了一點餘量,暗想:估計成本最少一半,和研究所的專家估計的差不多。
但是,他也不能直接“拆穿”蘇城,只點道:“真要有這麼低的成本才好。”
“當然,到時候你看演示就知道了。”蘇城很高興雙方達成一致。
林永貴暗歎一口氣,心想:看來必須要師叔我出馬了。
車行一小時,四周的景色慢慢從綠意盎然變成了黑灰相間,停止運動的磕頭機,生鏽的井架和破敗的房屋越來越多。
巴庫曾經是蘇聯最大的油田,在二戰期間,他的產量佔全國產量的71%,戰爭勝利以後,也將35%以上的全國產能維持了數年之久,然而,這個執行了100年的油田,終究到了衰敗的時候,,至80年代,巴庫的產油量就微不足道了。
比一個城市還要龐大的油區,幾乎任由蘇城選擇油塊和油井,前期調查的大華員工自然不會客氣,他們選擇了一個尚在少量產油的油藏,並將所有的裝置和土建,在極端的時間內完成。
這自然引起了尚在工作中的亞塞拜然石油工人的好奇。
車隊停下,大批西裝革履的先生們下車以後,就發現,不僅是自己在圍觀蘇城,還有大量黑黢黢的工人在圍觀自己。
林永貴為蘇城捏了一把汗,更加堅定了要幫忙的信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