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四十四章 三分之一

泛亞基金的資金是累積投入的,其槓桿也是逐漸增加的。175億美元撬動的最多資金,差不多是3000億美元。

當然,並不是175億美元只能撬動3000億美元,而是出於安全的考慮,做出的合理收縮。

儘管如此,這也是17倍的槓桿了,普通的原油交易商不會輕易動用這麼大幅度的槓桿。

而泛亞基金透過這3000億美元,差不多獲得了10%以上的回報,即300億美元以上。

至於究竟是多少錢,就要看這些資金撤出的是否順利了。

要是有一個尾巴留下,即使只留下百分之一,那也要有30億美元的資金浪費了,撤的再不順利的話,尾巴造成虧損也是可能的。

蘇城一邊看交易所的電子屏,一邊看自家的電腦螢幕,心裡催促著平倉的速度加快。

祁霄更加緊張的厲害,他在到大華實業以前,何曾操縱過3000億美元的專案,這時候,一個正確的操作和一個錯誤的操作,至少會造成幾百萬美元的差別,如此巨大的責任,壓力自不必說。

“14.26。”一名交易員用英語快速喊了出來。

蘇城和祁霄也看到了,後者確定的道:“買入。”

交易員重複了一遍“買入”,就在電子盤上操作了起來。

這也是電子盤和人工盤的不同,如果交易池裡的禿鷲敢現在買入原油。作為最大的空頭,說不定會讓原油市場發生大翻轉。

而透過電子盤下單,就沒有那麼多的麻煩了。雖然同樣是要透過有坐席的坐商來進行交易,但坐商承攬的交易眾多,並不會讓市場產生聯想。

油幾速恢復到了14.32的價格,操作的交易員點了幾下鍵盤,道:“買入了420手。”

1手是1000桶原油,420手就是42萬桶原油,價值600萬美元上下。不能說多,卻是一個好的開始。

若是以平均數來算,泛亞基金每桶差不多能賺到1.5美元。而若是以最開始的18.22美元來計算,那每桶的利潤有4美元之多,42萬桶原油,就是平均60萬。或者最高160萬美元。

祁霄回看蘇城一眼。見他摸著下巴挺滿意的樣子,自己也就覺得滿意了。

對於泛亞基金來說,這是他們獲得的第一筆真正的利潤。在此之前,充其量只能說是賬面收入,只有將借來的原油還上,才能產生真正的利潤。

如果蘇城是一名散戶,420手的合約也算是不少了,現在就可以揣著錢出門左轉。開心的慶祝了。

不過,以泛亞基金目前所握有的天量合同。距離平倉還遠著呢,也就是說,離把錢裝到兜裡,還有相當的時間。

幾秒鐘後,油價又掉到了14.30以下,泛亞基金再次從電子盤買入原油600餘手。

現在,除了泛亞基金這個大空頭以外,其他原油商是不敢再繼續買多的,實際上,偷偷平倉乃至於轉作空的小多頭都有不少,因為面前的情況是很清晰的,連續的利空訊息,至少能保證幾個小時內的空方優勢,賺的太多不能保證,但10美分左右的利潤,在10倍左右的槓桿下,也非常可觀了,少說是5%的利潤呢,比“剝頭皮”似的交易可好多了。

在泛亞基金和市場本身的運作下,油價一會兒下跌到14.20上下,一會又上浮到14.30上下,泛亞基金也趁機平調了10多億美元的空單。

來來去去大半個小時,各金融機構終於確定了歐佩克的新訊息,一些大的多方,也開始陸陸續續的做出決定。

最先割肉的還是安然。這家未來的倒閉五百強公司以做假賬聞名,但在1994年的現在,它最著名的是特殊的金融制度。用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安然是第一家用數學手段來管理公司的能源公司。

幸與不幸的是,太過超前的安然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監管。更準確的說,是當前的美國政府,或者世界上任何一個政府,都沒有足夠的實力來監管安然以政府緊缺的人手和平均不到10萬美元的薪水,又怎麼能和幾百上千名拿著百萬年薪的高階精英相媲美。假如政府真的有更高才華的精英,像是安然這樣的公司,也不是拿不出千萬美元的年薪,到了最後,政府所擁有的要麼是普通的庸才,要麼是理想主義者,後者要發揮作用,最好還得懂點政治,這樣的要求顯然是太難了,以至於安然公司不僅將數學手段用於管理公司,還將數學手段用於假賬的製作。

雖然最終的結果不好,但現在的安然公司卻是最注重風險控制的公司,在第一輪多空大戰中,他們首先退出,而在這一次的決戰中,他們也做出了判斷,毫不猶豫的再次放棄。

當多達20萬手的原油期貨合同丟擲的時候,蘇城倒是對安然有了些佩服。

任何一家公司,能夠不受情感的左右,忠實而堅定的服從既定策略,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事。至於最終是否盈利,只能說,他們總歸是會盈利的。

當然,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唯有死掉的美國公司,才是好的美國公司。

隨著安然公司的淪陷,交易池內的多方一發而不可收拾。

德意志銀行、瑞銀、波士頓金融等中小型的多商紛紛宣佈崩潰。他們在原油期貨市場內的資金都不充沛,能夠投入的保證金基本低於2億美元,且多數以10倍以上的槓桿進行運作。如此一來,當油價的跌幅超過10%。也就是1.4美元的時候,這些金融機構是鐵定要爆倉的,到時候。哪怕原油回撥到100美元,也與他們沒有關係了。

至於他們身後的金融公司,也不可能在一個市場投入過多的力量,全球各個期貨市場,每年都會爆發慘烈的多空大戰,金融機構設定資金額度,本身就是為了防範風險。

若是每次多空大戰。都忍不住將全部的力量投入進來,且不說他們是否樂意放棄其他的期貨市場,光是其中蘊含的風險。就足以將這些百年老店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