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石油入場,加上沙特和阿聯酋的增產,意味著石油供應超過了石油產出,而且,明確的表達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態度。
20美元的油價是西方經濟體的最佳線,太高會引起通脹,太低有害於技術進步,傷害到石油公司的利益。30美元是一條警戒線,超過了它,經濟就會出現問題。
35美元,則是一條高壓線,意味著第三次石油危機的到來。
經過兩次石油危機以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再也不能承受第三次石油危機了。從大戰略的角度來講,美國寧可任由伊拉克佔領科威特,也不願引起新一輪的石油漲價。同時,蘇聯也越來越依賴石油外匯,以維持國內脆弱的經濟。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美國首先需要的是低油價,其次才是公平正義和科威特王室的賄賂。
薩達姆正是看中了這兩點,才悍然發動了對科威特的入侵,並宣佈將它改為“科威特省”。
用馬後炮的態度來看,老薩簡直是失心瘋了才這麼做,白白捱了一頓大揍。
但在事前,薩達姆的戰略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自70年代以來中東戰爭每次都會影響到石油價格,石油危機更是令西方國家苦不堪言,小小的科威特,滅國也就滅國了美國難道真的“毫無利己,一心為人”?
難道為了科威特,不惜造成第三次石油危機?當年的巴爾幹火藥桶,也不過是一支手槍點燃的。現在的中東油罐子,又能安全到哪裡去。
誰能猜得到,美國竟然有耐心用5個月佈局,從1990年8月,一直等到了1991年1月。
最難得的是5個月的佈局,竟然真的讓他們消弭了戰爭帶來的石油供需壓力。
估計除了布什和戈爾巴喬夫以外,無人能預料到此點。
以結果論,這兩個人多半是姻親關係!真正“毫無利己,一心為人”的英雄都是隱藏在幕後的,比如說蘇聯。後人只見美國如何如何厲害,幾乎忘掉了蘇聯的奉獻精神。伊拉克可是蘇聯前幾任領導人費盡心機插在中東的重要盟友。戈爾巴喬夫一句話不說的就給賣掉了。
當然,連東德都可以放棄,伊拉克又算得了什麼。
總的來說,由於冷戰的結束整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都是混亂的。包括各國政治家和企業家在內大家都在適應兩極世界向單極世界的轉變。
海灣戰爭又將混亂給加劇了。
身在這段時間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錯誤判斷,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人要麼預知結果,要麼是狗運連天。
相比之下,前者當然沒有前者保險。
在油價上升階段蘇城就非常擔心記憶錯誤,或者是什麼亂七八糟的蝴蝶效應。
在油價真正下跌之前,每購買100萬桶石油,蘇城的心跳都會加快一些。
3000多萬美元的商品,還是眼瞅著虧損購買的。哪怕明知道油價會跌,但面臨的卻是油價正在上漲的局面。每個小時都虧損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美元的狀態持續了整整兩天。
蘇城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專注再專注了。
紙條按照蘇東元,曹繼元、段遠光等人的順序,在蘇系重臣中傳遞。
一會兒,曹繼元才完全消化了這個訊息,喟嘆的拍拍大腦殼,道:“猜不透啊。不是說11號的時候,國際能關機構也投放了200多萬桶石油嗎?當時沒事,怎麼美國投放了100多萬桶,就出事了?”
他說的是蘇城和戴教授的討論。當時,蘇城就提出了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向市場投放石油所產生的利空效應,戴教授就用國際能源機構的“投放”做反駁。
確實,11號的訊息根本是波瀾不驚,市場連1美元的變化都未出現。當時想來也是理所當然的,1990年全球每天要消費3750萬桶原油,其中美國就要消費1765萬桶,投放250萬桶的存貨,又有什麼意義。
偏偏是今天的訊息,引來了山崩地裂的效果。
段遠光是財政線上的人,遠遠的瞅著蘇城,道:“今天的事情,要讓我們深思對資訊的分析啊,看起來好像相似的資訊,卻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
幾個人齊齊點頭。
經過今天的事情,他們也對海灣戰爭的種種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聯想。
說的總是沒有做的有用。
政策研究中心的專家教授,論點明晰論據清楚,也不能產生眼前的這等震撼。
一個決定,數以億計的資金異位。一個閃念,數千萬人創造的價值消失在風中……再沒有比這樣的現實更明晰的論點,更清晰的論據了。
蘇振國突然笑了起來,沒頭沒腦的道:“行了,看到這裡,該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你們怎麼想?”
段遠光毫不猶豫的道:“榮辱不驚,能成大事。”
“10億美元,已經是大事了。”曹繼元呵呵笑了,有趣的看看蘇東元,道:“我不反對。”
“那就行了。”蘇振國長身而起,大笑:“該回去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