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二十二章 高歌猛進

在臺灣繼續生產,還是遷移工廠到大陸,歸根結底是一個現實的考慮。並不會因為大陸的態度積極,臺灣工廠主就會到大陸來。只有當大陸的優惠政策和低成本戰略奏效,證明自己的價效比超過臺灣,超過馬拉西亞,超過印尼和越南的時候,工廠主們才會選擇遷徙。

蘇城以後世的眼光去看,可以輕易的發現,自90年代以來,隨著大陸的基礎條件日益接近亞洲四小龍,產業轉移到大陸的就越來越多。臺商遷廠到大陸,幾乎變成一種常態化的事情。但是,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以後,大陸的運營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又將許多臺灣、韓國的工廠逼到了內地或者越南等新興國家,甚至在美國提出補貼以後,有工廠遷回美國本土生產的。

整個過程,從宏觀上來看是非常順暢的。投資客就像是沒有思維的細胞似的,追逐著金錢的腳步,沒有絲毫的停息和猶豫。

當然,投資客本身也許是有過思考的,但正是他們追逐資本利潤的思考,製造了市場流通。

蘇城也因此期望能用優惠政策和低廉的成本,將資本細胞們,重新拉到大華的海滄基地來。10年或者20年以後,那個時候的海滄基地衰老了,大華的資本積累也多了,自然有的是機會討論產業轉移。

王勝打來電話,也是得到過授權的。他約略的考慮了一下,就道:“臺塑居中協調自然可以,但總得有一個名義吧。”

“你們想要什麼名義?”

“大華石化公司的股東。我們願意出資的3億美元,收購大華石化公司的30%的股份,同時和大華實業共同出資,經營海滄基地。”王勝飛快的說出了這句話。

大華石化公司的資產根本連3億美元都沒有,它的名下雖然有一些技術和專利,但更好的國外技術和專利,明碼實價的出售,也用不了3億美元。臺塑買的等於是一個有海滄計劃的空殼公司。

3億美元買一個機會,這也算的上是大手筆了。

蘇城呆滯了好半晌,接著醒悟了過來,王勝是訛自己呢,這是以進為退了。他立刻笑了,說道:“臺塑不是真的想買大華石化吧。你們如果加入了海滄基地,臺灣政府能善罷甘休?30%的股份說不定比100%的股份還糟糕。”

王勝笑說:“不試試怎麼知道。”

“聽說臺塑向來喜歡做獨門生意,讓我們拿大頭,臺塑拿30%,王董事長能滿意嗎?”

“王董事長覺得這樣也不錯。”

蘇城“撲哧”的笑了出來,道:“你這個說的太假。就算王董事長同意,他也應該是犧牲的心態才對,怎麼可能覺得不錯。”

王勝無言以對,道:“你分明是不想賣。”

“我確實也不想賣,但臺塑也不想買。還是說中小型臺企吧,你覺得他們有興趣來海滄嗎?”

王勝巧妙的轉移道:“現在島內在激烈討論六輕計劃。如果你們的海滄基地出成果的時間比六輕的討論還慢,本地的企業主估計會等等看六輕了。”

蘇城皺眉道:“六輕只有45萬噸乙烯,夠用嗎?”

“王董事長已經準備擴建到80萬噸了。”

蘇城恍然,道:“有什麼我能做的?”

“王董事長希望,在六輕申請和建設的過程中,大華實業如果能給予幫助,那就再好不過了。一旦六輕建成,我們也希望臺塑和大華能夠互通有無,互相通氣。”六輕專案和海滄計劃是重複的。但對工業乙烯來說,別說80萬噸了,280萬噸也不夠使用的,照樣得從國外進口。

不過,兩個石化基地一前一後共150萬噸乙烯,確實能夠影響到東南亞以至於亞洲市場了。建立一個默契的關係,確實有助於雙方利潤最大化。

另一方面,六輕基地明顯會比海滄基地的建設緩慢,到那個時候,大華實業將擁有建設過70萬噸乙烯專案的有經驗團隊,對臺塑的幫助勿庸置疑。

王勝的要求並不超出蘇城的預計,他一口答應了下來:“沒問題。我給你一個承諾。”

這種約定自然是不能落在紙面上的,否則立刻就是一個托拉斯的指控。

王勝滿意點頭,道:“接下來就只有一件事了,大華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海滄基地的初步建設。只有見到了真正的工廠,那些企業主才會冒著莫大的風險,來海滄陪你建廠。”

蘇城穩穩的點頭。比起政治抉擇,中國人顯然更擅長創造工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