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工人不少,但符合大華要求的太少。
許多工人都來自滬上的小船廠,本就是碰碰運氣的。到跟前一問,大華沒有降低應聘要求,許多人直接就走了。
有來的急的,看到大華船業港口區門前貼的具體說明,也只能頹然離開。
搞到中午,大華船業招聘的人數才10多個。
這其實也不奇怪,lng船的要求之高,可以說國內根本就沒有多少合乎要求的工人,不管招聘什麼人進來,都要重新送到國外去培訓。區別只在於培訓的時間長短和費用。
以目前的價格來看,不是一流的造船工人,送到外國培訓的費用是一流造船工的兩倍以上。而法國大西洋船廠培訓工人的報價是2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相當於一名工人20年的薪水了。
所以,除了少量的高階技工,大華船業是不會招聘普通工人的。
這不光是多花錢的問題,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會讓大華船業的進度大大落後,進而影響到整個船業公司的戰略和存在。
辛辛苦苦跑過來的媒體沒有辦法,只好隨便報導兩句。有說門庭冷落的,有說招聘比例低的,順便無聊的拍上兩張照片,就稀稀拉拉的離開了。
只有少數幾家媒體,出於不同的念頭,悄悄的留下了,央視的靳燕柔就是其中之一。
她屢次採訪蘇城,對大華實業的瞭解也很多,加上中韓建交之事,靳燕柔艱辛,就算這次招聘不能做成獨立報導,用來做日後的背景資料也不錯。
呆到了第二天再看,現場就只有靳燕柔和幾個本地媒體了。
招聘場面更加難看。
不光應聘的人少了,錄取的比例更低了,現場秩序也是一片混亂,大華的人力事業部想盡辦法,也無法做出熱鬧的景象來。當然,這和他們業務不熟練也有關係,換成政府下屬的宣傳部門,鄉幹部視察小村莊,都能搞的像是國家元首到訪一樣隆重。
第三天更糟糕。
本埠的工人想來的都來了,外地的工人看了報導,知道錄取率低的驚人,連碰運氣的人都少了。
1992年的火車可不好坐,價錢也相當不低。
為了不無功而返,就有人找上了靳燕柔,希望她能代表大家,找大華做幾個專訪。
不報導大華招聘的事,總有別的事可報導吧。
靳燕柔也有同樣的心思,就和其他人聯名,向大華的辦公室提出採訪申請。
這樣的採訪,對企業來說是定然要同意的,區別只在於級別的高低而已。
令靳燕柔驚訝的是,一向不那麼喜歡採訪的蘇城,竟然同意了專訪。
這下子,靳燕柔也來了勁頭,她做了充足的準備,依照大華辦公室的安排,準時抵達大華實驗室的總部。
一路欣賞著繁花錦簇的花園,一群記者來到了緊靠黃浦江的董事樓。沒到門口,就聽見有人說話。
引路的楊明小跑了幾步,到前面問了兩句,回來後抱歉的道:“不好意思,蘇董還在接待客人,你們稍等一下。”
“沒關係。”靳燕柔嫣然一笑,看的楊明都有些不自在。
記者們也都習慣等待了,一邊小聲談話,一邊注意著周圍的景色,對他們來說,光是大華總部內部的園林構造,就不虛此行了。
很短的時間,樓上的門開了,只聽蘇城的聲音疲憊而深沉:“雖然情況不利,但大華實業還是會堅持去做lng船的。不管是中船集團,還是遠洋集團,想要一分錢不出的拿乾股,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
樓上的仲廳長對蘇城突然這樣說有點奇怪,但也只是笑了笑:“事情就是這樣,沒有工人,你們怎麼做船。”
“你能代表中船和遠洋集團?”
類似的問題,仲廳長聽到了不止一次,得意之餘又不屑的道:“當然。說過了,你要麼別做,要麼,就自己培訓工人吧。”
記者的聯想能力是僅次於精神病的,聊聊幾句話,下面的人就興奮起來。靳燕柔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讓攝影師悄悄開機。
楊明則臉色微變的將眾人攔下,低聲說:“幾位稍等,然後匆忙跑上樓,似乎是去阻攔什麼。”
這時候,眾人分明聽到,蘇城用義正嚴詞的語調,大聲道:“中船和遠洋集團擁有中國船舶工業的所有資源,但這筆資源是國家和人民賦予你們的,不是讓你們為所欲為的。我蘇城把話放在這裡,大華實業只要有一分錢,我們也會為了國家的運輸安全,全力以赴的造出中國人自己的lng船!中船和遠洋集團做不了,不願做的事,我們大華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