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海的石油開發和產出,可以稱得上一波三折。
早在20世紀初,也就是一戰以前,裡海地區每年就能產出以千萬噸計的原油,二戰後更是達到了頂峰,產量相當於蘇聯石油總產量的70%。
在中東石油大行其道以前,裡海地區是世界石油的寶地。
然而,隨著前蘇聯的大量開採,裡海石油一度有枯竭的趨勢。尤其是車臣和亞塞拜然的陸上石油,儲量降的很低,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的新油田發現,又轉移了蘇聯的注意力,使得裡海地區變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直到80年代末,在前蘇聯的石油產量驟降的背景下,斯拉夫人進行了最後一次掙扎,花費巨資對裡海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
結果,大量資金換來的資料,甚至沒來得及仔細研究,蘇聯就宣告解體了。
裡海石油,也就繼續沉澱在了地下。
作為世界三大石油圈之一,裡海石油的開採要比波斯灣地區來的複雜,但產量是絲毫不少的。尤其是世界原油價格上漲以後,開採成本的區別也就沒那麼大了。
唯一限制裡海石油的只有兩點。前期是對儲量的估計,後期是運輸的費用。
這裡面,儲量又是前置條件。
如果沒有極高的儲量,建造輸油管道就會變的不經濟,而裡海周圍的三個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是陸上國家,要把石油賣往全世界,輸油管道必不可少的。
蘇聯時代留下的鐵路和輸油管道系統,都是面向莫斯科和東歐的,在俄羅斯經濟和工業崩潰的背景下,對裡海國家已失去了意義。更不能滿足外國石油公司的需求。
因此,90年代初的裡海雖然因為曾經的輝煌,引來了許多石油公司的目光,但真正願意投入勘探的公司並不多。
相比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勘探費用的大型石油企業,蘇城就省下了遍地撒網的成本。從他的角度來看,如果放棄安大線,直接開建中哈管道,以中國的建造速度,最多兩三年的功夫就能完成。屆時油田正好進入高產期,再適合不過了。
而這裡的石油儲量之充沛,也會讓那些捨不得數億美元勘探資金的企業,後悔不迭。
自波斯灣和墨西哥灣以後,裡海石油圈。大約是北極以外的最後的石油熱土了。
祁蒙的信心就沒有那麼足了,聽蘇城說裡海的石油50年都不會枯竭,不禁問道:“大華實業做了勘探嗎?”
這是很難解釋的問題。蘇城不清不楚的道:“只能說是有類似的情報。”
“外國公司的情報?”
“隱約有一些瞭解。”
祁蒙呵呵一笑,以為蘇城不好說,換了個問法道:“裡海那裡,現在有大的石油公司嗎?”
蘇城想想,道:“印象裡有英國的bp吧。”
祁蒙更奇怪了。重複道:“印象裡?”
“呃……我記得不大清楚了。”蘇城說的還是大實話,只不過,他的情報來自於記憶罷了。
再過一年,亞塞拜然將會和英國bp公司。簽訂被當時新聞界稱作“世紀合約”的阿齊久油田合約。包括阿塞久,齊拉格和久涅什利三個油田共計35億桶的探明儲量,令無數公司流了口水,直接引來了美國政府的關注。也就此開啟了裡海石油圈的開發浪潮。
探明儲量35億桶,等於是3個半的瑟坦油田。而且,這樣的初步勘探,未來仔細勘定,儲量肯定還要增加。
可以說,除了少數幾個早就落入“帝國主義”手中的超級油田以外,阿齊久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無主油田了。
至少在1993年,它還是無主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