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亞塞拜然,對資金的渴求已到了極點,一口氣賣出11個油塊,還是30年以上的大合約也是阿利耶夫的無奈之舉。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並不是非常被看好的阿齊久油塊,竟然變成了一個儲量數十億甚至上百億桶原油的超級油田。
這種時候,阿利耶夫想的遠不是減少的分成,而是增加的收入。
日產15萬桶原油的油田,不管是40%還是50%的分成,由此帶來的收入增加,總是比日產1.5萬桶的油田要多的多,對千瘡百孔的亞塞拜然社會來說,一筆外匯不止是解決百廢待興的問題,還是穩定社會的催化劑。
不管是阿利耶夫的盟友,還是他的敵人,眼睛都盯著政府收入這一塊,若是油田的利潤不足,還指不定要生出多少事端。
不過,亞塞拜然的原油增產,對歐佩克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
不談中東和裡海地區的競爭關係,僅僅是目前低迷的原油需求,就讓歐佩克各成員國頭痛不已,市場上每天再增加幾十萬桶的原油,更是讓他們一直在討論的原油減產策略變成了水中花,鏡中月。
以前,遇到原油下降的時候,歐佩克組織的通行做法就是減產,世界各國每天的原油產量大約是8000萬桶,這裡面,許多產油大國如美英都是不出口原油,所以,真正決定原油在國際市場上投放量的的只能是原油淨出口國。
一般來說。減產100萬桶就已經是歐佩克的大動作了,國際原油價格不說是應聲而起,也差不多是要風聲鶴唳的。
減產150萬桶或者200萬桶就是遇到經濟危機的狀態了。對日產量2900萬桶的歐佩克來說,12個國家將總產量削減7%就是很巨大的犧牲了,平均到一個國家,也就是10萬桶多點。
至於歐佩克以外的國家,俄羅斯曾經做出過消減30萬桶的決定,這差不多也就是極限了。
然而,亞塞拜然突然一個增產。增加的產能就超過了20萬桶,接近30萬桶的水平,等於兩個歐佩克成員國的減產都是給亞塞拜然做貢獻。
這麼大的市場衝擊。指望歐佩克以犧牲自己利益的方式消除,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組建的可不是什麼慈善機構,而是國家間的壟斷組織,目的就是更多的獲得利潤。無論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
沙特人是歐佩克的中堅分子。也是一個特殊存在,由於原油的產量足夠高,沙烏地阿拉伯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各個產油國的緩衝器,每當原油需要縮減的時候,財大氣粗的沙特人往往主動承擔較多的縮減量,而每當世界原油缺乏的時候,沙特人總是最後的原有提供者。
直到頁岩油以前,沙特差不多就是世界商業石油的最後壁壘了。
所以。當阿利耶夫出現以後,首先出頭接待他的就是沙特人。
一番例行的問候以後。代表沙特石油部的賈西姆親自將阿利耶夫送到酒店,然後就是一撥又一撥的問候人群。
阿利耶夫極享受這樣的過程,但還是保持著相當的謹慎。
現在來拜訪的,都是來試探他口風的,這也是他的實力不夠強,換成大國的總統,對方就算是想要做這種事,也該是找他的下屬來辦。
不過,阿利耶夫是從蘇聯時代過來的老克格勃,從來不把臉面看的有多重,對方不著急,他也就安心的陪著。
直到沙特石油部的納伊米出現,兩人才進入到了預備談判的狀態。
時年59歲的納伊米其人,亦是牛人一個,他是坐在沙特石油部長位置上時間最長的人,直到70多歲依舊活躍在石油政治圈內,隨著他的實力增漲,納伊米一度登上福布斯全球權勢榜的前30位,比阿聯酋總統還要高。
1994年的納伊米還不是非常知名,但他的強勢理念,或者說他的獨特理念,還是被石油圈子內的人所熟知。
穩定的油價,反對原油價格的下跌,同時也反對原油價格的上漲,是納伊米與其他產油國大佬們截然不同的地方。
也許,這也是納伊米做的時間比其他大佬都久的原因。
簡短的幾句話以後,納伊米就透過翻譯,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亞塞拜然是否願意保持原油價格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