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商量著,董事長辦公室的文員,敲門拿了檔案進來,並道:“有計委的同志,約蘇董事長見面,週一早晨10點。”
此時,部委的約談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但請喝茶一類的見面,已經常常出現了。
張超聽到計委的名字,就臉色大變。
李琳也不安的道:“是我的工作沒做到位不行,我現在就回去重做安排。”
“沒事,只是談話見面而已,沒什麼威懾力的。”
“他們要是不拿捏著咱們,是不會談話的。”張超滿腹的危險訊號。
部委約談對企業來說,好像很緊張,確實如此,也應該緊張。但對部委本身來說同樣很緊張。
中國的部委本身是沒有執行權的,它可以制定政策,也可以協調部門,督促地方但歸根結底,它本身的執法權很有限。
因此,如果手上沒有點真貨部委往往也不好進行見面談話,以免威嚴掃地。
事實上,自從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問題以後,部委約談的名聲就廣而告之的爛掉了。
在此時,部委當然不會任由自己的名聲受損,尤其是實力極強的計委。
蘇城腦中拼命運轉,開始思考應對策略。
取消完工獎?這自然不行。
完工獎決定了海滄石化基地的建設進度,而建設精度又決定了臺灣工廠的進駐數量,進而又決定了海滄基地的價值……
在這樣一個迴圈中,若非萬不得已蘇城是絕不會後退的。
“準備好檔案,暫時不要做大的變動,等談話後再說。”蘇城對國家部委已經不再畏怯了。對現在的中國來說,一個國外油田也許只是好聽,但一個石化基地就非常重要了。國企橫行無忌的時候不是因為它的級別,而是因為它的重要性。
儘管如此蘇城離開會議廳以後,還是打電話給主管工業的常務副省長,將此事告知。
年約50歲的副省長常國立正踩在人生最重要的節點上,當然不容自己省內最重要的專案受到影響。他在電話裡,氣宇軒昂的道:“蘇董不用擔心,大的方向絕對不會有變化。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發展不放鬆。你們建廠能有多快就有多快,我們省裡絕對支援,關於完工獎的問題,我陪你去扯皮。”
這比蘇城預想的還要舒服。
有了常務副省長的陪同,大華集團內的擔心也少了許多。高官向來是政治敏銳的角色,常國立願意陪同,就說明問題不會嚴重。
到了地方,負責約談的卻是一位司長。
他沒有談完工獎勵的問題,開口卻說道:“我聽說大華有僱傭外國工人的情況?你們是用人民幣支付薪酬,還是用外幣支付薪酬?”
“當然是外幣。”
“有向有關部門申請嗎?”
“大華有存留外幣的資格……”
“這是僱工問題,不是外匯問題。”計委司長抬起頭來,道:“咱們國家還沒有長期僱傭大量工人的情況,尤其是私人對私人,大華不是首例,規模和影響卻是最大的。我們找你來,也是要談這個問題。”
蘇城這才醒悟,現在的中國企業,還沒有進入到能僱傭外籍工人的程度。國內的人工要多便宜有多便宜,高技術人才也是公對公的引進,以國外的訪問學者等型別居多。
讓中國窮嗖嗖的研究所支付外國人薪水,估計沒有幾個肯做的。
蘇城剛剛挖角了一批外籍工人,習慣了人員流動的巴斯夫公司還沒有太大的反應,國內首先控制不住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