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員們帶著滿心的不確定性,進入了交易池。
他們都看了早上的新聞,也看了昨天的電子盤交易的情況,大部分人還聽取了公司分析員的報告,但對於今天的價格,仍然很少有人能夠給出肯定的判斷。
至於正確的判斷,這種東西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一名代客操作的執行交易員率先給出了今天的價格:“出售,15.55美元,200手。”
比昨天的收盤價低10美分的報價,說明他的客戶還是看低行情的。
沒有人立刻和他交易,卻有人立刻提出了新的價格:“出售,15.52美元,300手。”
這次是低了13美分。
稍一個遲疑,對面興業銀行的交易員舉手,將15.52美元的300手原油給吃了下來。
接著,馬上就有三名交易員同時丟擲了近千手的原油,價格依然是15.52美元。
興業的交易員再次遲疑了,買下了200手的一份以後,發現沒人接盤,乾脆也偃旗息鼓等著了。
交易員們全都習慣了這種事,一人自動自覺的降價,打出15.48美元的手勢,要求賣出500手。
幾秒鐘後,花旗銀行的自營交易員站出來接盤了。
這個動作,像是給交易員們注入雞血似的,瞬間穩住了價格,且有人用15.50的上抬價格,完成了數筆交易。
摩根史丹利和此時的jp摩根(未來的摩根大通)。再加上高盛和花旗銀行,是紐約原油市場上的王者,差不多掌握著紐約原油期貨市場的節奏。而在更加國際化的倫敦市場。四者的力量依舊不俗,只不過行事更加的保守罷了。
正因為如此,花旗銀行的出現,而且是以買多的形象出現,很自然的催生了市場的聯想。
一方面是原油增產的訊息,一面是花旗銀行的入市,在很短的時間裡。兩者似乎能夠產生抵消的效果,可沒過多長時間,原油的價格又開始了下跌。
金融是根植於信心的。但信心不能孤立的存在。尤其是在一級市場,你如果相信,你就掏錢出來,聚集的資金越多。說明相信的程度越高。這是發現價格的基礎,也是期貨系統執行的基礎。
但市場裡沒有更多相信原油價格上升的金錢了,剛剛出現的花旗銀行,像是個影子似的,買了2000手不到的原油就偃旗息鼓了,而相信原油增產導致油價下跌的金錢還在。
於是,新的價格被發現了。
特別是當15.38的價格出現的時候,不少交易員的心理價位都產生了變化。
楊明匆匆而來。習慣性的看了一眼大盤,不由道:“我還以為大家會傾向於油價上升。沒想到連一刻鐘都沒有堅持下去。”
“這就好像中石油,雖然無數人都以為它會漲,但該跌的時候還是要跌,不掏錢出來的信心是假信心。”蘇城自然而然的給了一句。
楊明不解道:“這和中石油有什麼關係?”
“哦……算了,一個長故事。”對蘇城來說,要說信心和價格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中石油,可對90年代中期的中國人來說,這還是一個陌生的故事。
楊明自不去追問,笑道:“不管怎麼說,蘇董您的計劃實現了。”
“哦,還沒有完全實現。”蘇城看看15.35美元上下浮動的油價,道:“這比前兩天的價格還稍微高一點,對了,看你跑過來,什麼事?”
“國內又派了人過來。”
“從國內派來的?”
“呃……好像是從法國,今天早上到的。”楊明也是經過資訊局做了調查的,搖搖頭道:“據說是國內派到法國進修學習的,臨時派到倫敦。”
見吸引了蘇城的注意,他低聲提醒道:“叫楊靖善,級別高,學歷高,背景好像也很不錯,檔案放在國務院,公費到巴黎一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