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國平和劉參贊未能達成目的,只能回到大使館向上彙報。
蘇城的拒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遠在京城的部委暫時沒什麼好主意,還是命令使館自行解決問題,和新政府建立關係。
電報拍過來,焦國平和劉參贊相視苦笑。
劉參贊搖頭道:“咱們把阿利耶夫得罪的那麼慘,還建立關係?要是能建立關係,咱何苦去給蘇城裝孫子。”
焦國平咳嗽兩聲,道:“咱們代表國家,見面總是可以的,能做到哪一步,先做到哪一步吧。”
“這還是上面不重視亞塞拜然。”劉參贊憋了一肚子的埋怨,稍稍牢騷了一句,道:“有些人就是鼠目寸光,我看,咱們輕鬆不下來,你看著吧,要不了幾天功夫,命令還得改,要求還得提高,然後,咱們就繼續裝孫子去吧。”
焦國平想起出門時見到的俄羅斯人,很同意劉參贊的看法,不過,他沒有將此事告訴他,僅稍稍透漏道:“時代不同了。以前的亞塞拜然最多算是地處要衝,如今卻是中亞五國和裡海石油圈的標誌性國家,地區問題和能源問題就夠複雜的了,再加上獨聯體的關係……對了,聽說有不少石油公司都到巴庫來了?”
參贊對亞塞拜然的地理人文了如指掌,卻是用感慨的語氣道:“第一巴庫開發幾十年了,還是寶刀不老,埃利奇別伊的時候,外國石油公司還沒來得及做工作。亞塞拜然政府也不知道怎麼開發。如今他下臺了,牛鬼蛇神就都來了……你真別說,蘇城這傢伙要交好運了。”
第一巴庫就是巴庫,因為這裡的石油產量太高,豐產的時間太長,以至於成為了蘇聯石油的象徵,後來,烏拉爾油區就被叫做第二巴庫,秋明油區就被叫做第三巴庫。
巴庫的地位在蘇聯。相當於中國玉門油田加上大慶油田,再加半個財政部的地位。這裡出產的石油,是蘇聯時代少數能夠用來換取外匯的產品。同時,超過百年的工業化石油開採歷史,鍛鍊和培養了一大批的石油專業人才,可以說。巴庫就是蘇聯石油的搖籃。正如玉門油田是中國石油的搖籃一樣。在50年代以前,蘇聯石油系統裡面充斥著巴庫派,直到蘇聯解體,巴庫派的力量仍不可小覷。
和中國不同的是,蘇聯石油系統的權利大的驚人,替代半個財政部一點問題都沒有,因此,蘇聯的石油工人是待遇最好的職位。蘇聯的石油官員是權力最大的企業官員,到了七十年代。哪怕是蘇維埃總書記,面對石油系統的盤根錯節,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如今,蘇聯雖然解體了,巴庫卻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曾經的蘇聯巴庫派,也就留了一個根子。蘇城在秋明油田見過的許多前蘇聯大佬,說不得都與巴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亞塞拜然的國內勢力和巴庫的石油系統比起來,政治力量並不佔優,全靠著軍事力量維持著勉強的關係。
埃利奇別伊對國內的控制力薄弱,對軍隊的影響力普通,自然捏不動巴庫的石油派系。
他雖然想開發石油補貼國庫,奈何巴庫的石油派不配合,恢復巴庫油田的時間線只能一拖再拖,當地的石油工人卻渾不在意,他們隨便弄一點石油出售,總不至於衣食無著。
不過,同樣的總統位置,若是到了阿利耶夫或者侯賽因諾夫屁股下面,那就截然不同了。
埃利奇別伊是個沒跟腳的學者出生,雖然組織了一個人民陣線,獲得了亞塞拜然全國性的聲望,但他充其量就是孫大炮孫中山的模版,缺乏強有力的手段。阿利耶夫卻是曾經的亞塞拜然蘇維埃第一書記,還是做內務部長髮家的,換言之,阿利耶夫就是亞塞拜然最大的克格勃,和普京的路數一模一樣,級別還要高的多。
侯賽因諾夫更不用說,他掌握的部隊都衝到巴庫來了,石油系統要是敢不配合,他血洗了礦區也不一定。
因此,稍微有點情報分析能力的外國石油公司,雖然不確定是誰會繼任亞塞拜然的總統職位,卻相信亞塞拜然的石油開發即將開始,自然忙忙的開始入駐這座裡海國家。稍小一些的外國石油公司都是寄生蟲形式的,寄主往哪裡去,他們就毫不猶豫的往哪裡去。
石油公司都是不在乎戰亂和政變的,想比政權穩定地區昂貴的拆遷費用,他們更喜歡混亂的國家和環境。
亞塞拜然的軍事政變才結束幾天的時間,巴庫就有了大量的外國石油公司,一些正在哈薩克談專案的石油公司,也不介意就近觀察局勢。
但就天時地利人和而言,沒有能比得上蘇城的大華實業的。
就是阿利耶夫沒上臺,收了兩個月近5000萬美元資助的侯賽因諾夫也不好意思說不認識蘇城。
焦國平和劉參贊看透了這一點,反而覺得棘手。
如今沒有了“外交原則”等大帽子壓著,大華實業的力量反彈,蘇城在國外又通著天,他們還真是沒處下手。
不僅如此,接連打通了哈薩克和亞塞拜然的蘇城,再次強化了他國際問題專家的形象,而且增加了兩條退路。即使鄭部長掌舵,他也不敢再這麼壓迫蘇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