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六十的成品率,我們運氣不錯啊。”
畢方用兩根樹枝將高爐中的陶器夾出,雨水落在上面,迅速蒸發冒出白煙,伸手觸控,還能感受到其中的高溫。
夾著三個陶壺,畢方立刻帶進庇護所內,以免大量雨水沖刷,熱脹冷縮下破裂。
“早期以篝火燒製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目的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
“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也就是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熱層,令燒製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此外我加的魚骨粉和石頭粉,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還有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
“而且較粗糙的粒子會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降低整個過程的速度,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可能。”
“這就是我額外新增物質的原因,但就算這樣,我原本預估可能成功的只有一兩個,沒想到有三個之多,還是比較意外的。”
屋內,三個陶器此刻都被整整齊齊地擺在地上。
無人機飛在旁邊,三百六十度無死角拍攝。
陶罐樣子雖然沒變,但光澤已經和進爐之前完全不同,表面明顯更加光滑,泛著淡淡的油光,用樹枝敲一敲聲音也很清脆。
自然冷卻後,畢方拿起一個陶罐,手指伸進去轉上一圈,並沒有察覺到明顯裂痕。
倒水靜置,無滲漏跡象。
大獲成功!
眾人感到欣喜。
畢方點燃篝火,將陶罐清洗一番,置於火焰之中,隨後將焯過水的雉雞切碎成小塊,放入其中。
焯過水後,雉雞內的血沫進一步取出,讓畢方恢復了一些信心,使出了渾身解數料理這一頓雞湯。
這些天,畢方可要是在附近收集到不少好東西,甚至連野山姜都有!
姜啊,去腥神器!
山薑切片墊在最底下,放入雞塊,灑上香茅草,最後蓋上蓋子,三個壺口同時燉煮一整隻雞。
“野雞肉勁道也柴,我們要燉上半小時以上,之後再放其他作料。”
畢方將新尋的竹筍撥好,拿出另外一株奇怪的植物,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綠色的小顆粒。
這是......
【臥槽,花椒?】
【沃日,山裡還有花椒?我沒眼花吧?】
【這是野外找到的?】
【老方上面時候找到的,莪怎麼不記得?】
【確實是山裡的,昨天上午,老方出去逛了一圈,就帶回來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這不是花椒,是木姜子】
“是的,木姜子也叫山胡椒,屬於山貨,一般盛夏才有,但是我們運氣不錯,遇到了一株早產兒。”
木姜子的果實就像光滑渾圓的青胡椒粒串聯在羸弱的細梗上,味道也完全不同,檸檬、香茅、薄荷腦……
大概是這些氣味的混合。
------題外話------
螞蟻不睡覺,但是它們每天打兩次八分鐘的盹兒。
感謝臭臭大佬的盟主!
大佬yyds!
我的女神!
同樣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援,這個月終於湊夠一千張月票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