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這些問題的話,那麼可能是你們的指力可能已經成為你攀巖的瓶頸了。”
畢方聽著問題,仔細做出簡答。
能問出問題的也不全是小白,都是知道一些基礎知識的人,可距離專業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在巖館看別人做動作舒展瀟灑,感覺這條線易如反掌,自己上牆卻發現什麼動作都做不出。”
“很多時候以為別人是技術細膩,其實就是沒力量了,就像弱國談不上外交,如果你連點都抓不住,再好的技術也使不上。”
“指力絕對是我們能否在攀巖中進階的重要因素,也是真正入門的一個要領。”
穿戴好裝備的畢方輕輕一躍,整個人如同壁虎般攀附在了牆壁上,說話絲毫不帶喘息,左爬右爬,靈活至極。
肌肉掌控再加平衡掌控,畢方感覺攀巖幾乎和在地面上自由行走沒什麼區別。
“那指力是什麼?”
“那還用說,顧名思義指力就是手指肌肉的力量唄!”
“不對!”畢方制止了眾人字面意義的揣測,“指力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手指肌肉力量,手指是沒有肌肉的,我們的手指能活動,靠的是手掌的17塊肌肉和手臂的18塊肌肉由肌腱連線到手指。”
畢方空出一隻手,摘下手套,活動抓捏,按著上面的肌肉活動。
“你們可以按住相同的地方感受一下就明白了。”
“手臂上的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是這些肌肉中的幫助你手指彎曲的主力,所以每次攀巖結束,明明是手指用力,可你會感覺手臂最累。”
“而在抓握時,大拇指的發力又完全不同,光大拇指本身就有 8塊不同的肌肉來控制不同角度的的移動。當我們抓握髮力時,蚓狀肌和骨間肌是我們捏住巖點的關鍵。”
畢方背過身,以背朝巖壁的姿勢捏住一塊岩石,整個身體卻牢牢的貼住巖壁,沒有任何不穩。
底下的群眾驚呼一聲。
“肌肉你別看就是一坨肉,裡面一根根的肌肉纖維可都不一樣。這一根根肌肉纖維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緊張起來我們的肌肉就開始發力了。”
“有的肌肉纖維耐力更好,但是沒啥力量,被叫做慢縮肌。”
“反之有的肌肉纖維力量很足但是很快疲勞,就是快縮肌。在每一塊肌肉內分佈著從力量最好到耐力最好各種不同質素的肌肉纖維。”
“說到增強肌肉力量,其實就是增強各個肌肉纖維的力量,如果你鍛鍊了慢縮肌,你的耐力就更好,而鍛鍊快縮肌會使你的力量更強。”
“那我把慢縮肌全練成快縮肌是不是就變成力量大神了?”
有人在人群中提出疑問。
畢方搖搖頭:“很遺憾,每個人每一塊肌肉的肌肉纖維比例都是從出世時就已經決定了的,快縮肌和慢縮肌並不會因為訓練而互相轉化,所以每個人的潛能也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的肌腱連線點到關節的距離更遠,也自然的造成了他們的力量更大。他們肌肉發力的力臂長,因為力矩=力*力臂。”
“你可能永遠也做不了亞歷克斯·霍諾爾德,但是你能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四周圍聚的人群越來越多,畢方越講心就越往下沉。
這麼多人,自己講完真的就能出去了嗎?
可事到如今,畢方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了。
“在你做動作的時候,並不是所有肌肉纖維都參與其中,如果你不需要盡全力做一個動作,那你最有力量的那部分快縮肌就在冷眼旁觀。”
“而當你使出吃奶的勁的時候,雖然已經支撐不住了,但你的慢縮肌們還沒開始爽起來,你的大腦會聰明地控制只用最少的肌肉纖維來完成動作。”
“每一個動作肌肉纖維的緊張都是從最慢的慢縮肌到最快的快縮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