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七十三章 綠光

“至於你們問的,為什麼可以用蘆葦製鹽,其實是由肯亞的土壤結構造成的。”

蘆葦燃燒的非常快,很快這一大捆就燃燒殆盡了,只留下一堆黑灰。

趁著還有一點小火苗,畢方扔出第二捆。

“肯亞全國幾乎沒有適合耕種的土地,這裡的絕大多數土壤都是鹽鹼地,一旦降水量不足,蘆葦等植物體內的鹽分就會飆升到製鹽的水平。”

“當地人就是利用這種地理氣候條件,製鹽養家湖口。”

“蘆葦鹽價位方面相當驚人,加工好的蘆鹽會被包在樹葉裡售賣,一小包200克左右,通常可以賣到130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一頓飯可能就需要1醜元以上的蘆鹽,還是挺貴的。”

正常超市裡的食用鹽通常只要兩塊一袋,哪怕是加的其他成分的高檔鹽,也才五到十塊,並且是很厚實的一包,相較於這些鹽,蘆葦鹽完全可以說是貴到離譜。

【臥槽,還真是特產啊】

【所以這招不是所有的蘆葦都能用吧?】

【老方懂的是真的多啊】

【那天我翻了翻地圖,肯亞不是靠海嗎?為什麼不直接用海鹽啊】

“沒錯,只有鹽鹼地上的蘆葦可以食用這種辦法,其他地方的,提煉效率太低了,根本不值得這樣做。”

“至於為什麼靠海,卻不用海鹽,解釋起來就比較複雜了,簡單來說的話就是,海鹽更貴!”

第二捆蘆葦也燃燒殆盡,畢方將黑灰全部收集起來,倒入另一個小陶罐中,加水開煮,開始提煉其中的鹽分。

同時也向觀眾講解其中的一些原因。

最本質的原因就是,肯亞的鹽生產權就不在政府自己手上!

很早開始,肯亞就是一個被央國殖民的非洲國家,並且時間非常之久,這就給這個國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哪怕是現今,仍然有大量肯亞人,為******去世表達悲慟,以“臣民”自稱。

也是因為殖民期間的全方面干預,肯亞的眾多資本利益集團都有央國人滲入,其中就包括製鹽廠。

鹽的生產加工不掌握在政府手中,這樣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看看歷史就明白了。

華夏從春秋戰國開始,販賣私鹽就意味著要被殺頭。

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鹽是老百姓交易商品中,絕對的剛需!

控制鹽就可以變相地控制經濟,調節市場的穩定。

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8年的時候,肯亞讓製鹽公司向水資源管理局支付‘海水使用費’,數額為每年20億先令。”

“結果受到了製鹽公司的強烈反對,認為政府無權對海水收費,但是肯亞不同意,於是鹽價暴漲十幾倍,最後到了誰也吃不起的地步。”

安裝最新版。】

【好傢伙】

【這也太慘了】

【這是能說的嗎(滑稽)】

【第三世界是這樣的】

罐內的水沸騰的很快,這個坑是另外的,裡面的柴火更多,否則畢方擔心自己的織巢鳥都烤湖了,鹽還沒搞出來。

此時陶罐內只剩了一層看上去頗為濃厚的黃水,畢方伸出小拇指蘸了蘸,放在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