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騎兵騎術相對不行,但裝備好,肉搏能力強。
這種草原、中原騎兵的天生差異,一直延續到了後來,並漸行漸遠,發展為兩個騎兵流派,即騎射騎兵和衝擊騎兵。
但總體而言,這時期無論草原還是中原騎兵,其戰鬥力比後面朝代的騎兵都要弱。主要是因為雙馬鐙之類的裝備還未出現,左右開弓、扭身回射、臥射、背射等高階技能很難施展,非天賦絕佳者不能為之。
東漢年間董卓臂力過人,可以左右開弓,“為羌胡所畏”。其實這個騎射水平在後面朝代騎兵看來不過如此,很多人都會,但你要考慮時代的侷限性,董卓確實天賦異稟。
(二)東漢
東漢騎兵曰“突騎”。
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主要來自幽州,胡漢皆有,比如吳漢攻成都時有烏桓突騎三千餘人。這可能與劉秀開國時得到了河北土豪的大力贊助有關。
東漢建國後,劉秀又在幽州突騎之外,建潁川突騎。
這樣就形成了以燕人及內附胡人部落為主的幽州突騎,以及在劉秀建國過程中南遷至南陽、潁川的幽州突騎後裔為主的潁川突騎兩大集團並存的局面,前者規模較大,後者規模較小。
在這個年代,中原騎兵愈發往“槍騎兵”的路子上走,因為高橋馬鞍等新裝備的發明,使得騎兵可以在馬上做出更多、更復雜的技術動作,不用再“下馬地鬥”了。
而東漢騎兵也秉承中原肉搏能力強的傳統,大量使用長槍近戰肉搏。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尚未發明雙馬鐙,騎兵的戰鬥力還是有所低下。一直到北魏時期,實用的雙馬鐙普遍裝備,同時降低了高橋馬鞍的後鞍橋,抬高前鞍橋和鞍面,騎兵的雙腿可以前後、左右借力,使得騎乘戰馬近戰的能力獲得本質的提高。
東漢騎兵裡騎射手也有,主要來自幽州突騎裡的胡人,但裝備鐵甲、長槍進行近戰肉搏的騎兵已成為主流。
(三)魏晉南北朝
曹操征服烏桓,將其餘眾一萬餘落(二十多萬口)遷入中原,精選烏桓騎兵編為隊伍,仍以烏桓大人率領,征戰各方,“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曹操收編的這些騎兵,其實就是東漢年間幽州突騎裡的內附部落兵,但他們受東漢幽州突騎影響,裝甲槍騎兵的比重已經大為提升,不是傳統的草原騎射手了。至於幽州漢人裡的槍騎兵,原本是公孫瓚的勢力,敗亡於袁紹之手後,漸漸湮沒,聲名不顯,遠不如東漢時名聲大。
為什麼如此呢?不外乎袁紹是與烏桓聯手滅掉公孫瓚的,在此過程中烏桓騎兵名聲大噪,被曹操注意到了。又或者公孫瓚的勢力實在損失慘重,幽州漢人突騎沒剩多少了。
其實說幽州突騎完全消失也不對。
初平二年,公孫瓚遣劉備領偏師南下,援助田楷拒袁紹,趙雲率騎兵跟隨。
趙雲的這支騎兵部隊,應該就是幽州突騎。劉備十分眼熱,“每結納雲”,著意拉攏。趙雲後來投奔劉備,劉備“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
趙雲招募的這幾百個人,劉備千叮嚀萬囑咐不能讓袁紹知道底細,“皆稱劉左將軍部曲”,使“紹不能知”。
有什麼不能讓袁紹知道的呢?大概就是這幾百個人都是公孫瓚的幽州突騎(白馬義從)餘眾吧。
西晉時期,重建幽州突騎:“幽州突騎督”。
司馬氏不像曹魏那樣對東漢的軍隊編制避之如虎,他們很大方地恢復了幽州突騎這支劉秀賴以稱雄的光榮部隊的番號。
這時候的幽州突騎,仍然是兩部分,和東漢一樣。邊郡漢人突騎成員選入中央禁軍,邊地也有內附部落兵,東漢時是烏桓,西晉時是鮮卑。
但怎麼說呢,西晉禁軍突騎的員額只有一千人,而且幽州邊郡漢人突騎在三國時兵源大損,人才嚴重匱乏,西晉不得不大量挑選鮮卑兵源進入中央禁軍。這些鮮卑人到中原當兵後,讓司馬家的皇子們認識到了鮮卑騎兵的厲害,以至於後來八王之亂時,紛紛派人去幽州招募鮮卑人到中原來當僱傭兵打仗。
南北朝之時,戰亂頻繁,幽州突騎主要歸於南燕和北魏,南朝則以東漢時潁川突騎後裔為基礎組建了淮潁突騎。
幽州突騎,無論是曹操的烏桓騎兵,還是西晉重建的幽州突騎督,還是南北朝的鮮卑騎兵,其裝甲槍騎兵的屬性非常濃,走的是正統中原騎兵的近戰肉搏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