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不準備深究這事了。渤海自有國情在,外人弄不清楚就不要置喙了。興許換個人領兵,內部失和,人心渙散,打得更差也說不定呢。
“何時發兵?都有哪些兵?”李守信追問道:“裴少卿,這次可是渤海千載難逢的良機啊,可不能拿羸兵來胡亂湊數。”
“哪有……”裴璆哈哈笑道:“好教使者知道,這次大王詔令上京、南京、東京三府揀選精兵兩萬,剋期抵達。另有北地內附蕃兵五千、黑水五部蕃兵五千。總計三萬大軍,皆一時之選,定教契丹大敗虧輸。”
李守信忽略了裴璆自吹自擂的部分,只詳細請教這些部隊的來頭及構成。
原來,渤海承唐制,有中央禁軍及地方州縣兵之分。禁軍駐防五京地區,總計兩萬人上下——目前規模仍然是兩萬,但質量比起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這次徵發的兩萬渤海兵,便是禁軍了。
渤海國同樣有內附部落和羈縻部落。
內附部落很複雜,主要分佈在北邊的懷遠、安遠、安邊、東平等府。
百餘年前,渤海立國,隨後定下了南進的方略。
一開始比較順利,馬都山之戰,聯合突厥、契丹,擊敗唐平盧軍及黑水靺鞨、室韋聯軍,唐損失五千餘人。隨後又攻新羅,盡取清川江流域,與新羅以大同江為界。
但唐朝終究國力強盛,這個方略存在巨大的侷限,其國內也有不同意見——
開元十四年(726),渤海國王遣弟大門藝及舅任雅發兵以擊黑水靺鞨。
大門藝曾在唐朝為質子,不同意攻打大唐的附庸黑水靺鞨,認為可能會引得唐軍來救。
“門藝兵至境,上書固諫。武藝怒,遣從兄大壹夏代門藝統兵,徵門藝,欲殺之。”
於是爆發了內戰,大門藝兵敗,間道奔唐,被授予左驍衛將軍。
大武藝去世之後,大欽茂繼位,他在位五十多年,積極越過北境長城(邊牆,防禦黑水靺鞨),向北開拓,截斷了黑水五部前往唐朝的道路,如今北邊諸府,基本都是這位諡號“文王”的渤海國主在位期間奠定的基礎。
大欽茂之後,繼續北進,並向北遷都至上京龍泉府。
至唐貞元年間,黑水靺鞨的越喜、虞婁兩個部落最後一次入長安朝貢,此後再無訊息。
大彝震時期(830858),渤海國疆域達到極盛,共有五京、十五府,總計六十二州,成為海東盛國。
渤海國如今的內附部落,就是當年征服北邊諸府之後,投降臣服的部眾。
至於黑水五部,則是當年被擊敗後,一路北竄,然後又“畏臣之”的羈縻部落。
羈縻部落從二十多年前開始就不太聽話了,他們居然背離宗主,與新羅國和通,可見渤海國衰落速度之快。
李守信深刻懷疑,渤海國此番能募集五千黑水靺鞨兵,其實是花錢僱來的。
但無所謂了,只要能打契丹,管他怎麼來的,於是問道:“到底何時出兵?”
“李主簿何急耶?”裴璆無奈道:“眼下才四月,草地剛剛返青,尚未長高,如何出兵?再者,諸部兵馬先得在一起操練操練,互相熟悉。總之,須得五月中才行。”
“渤海以步軍為主,何須等牧草長成?”李守信問道。
渤海國農牧並舉,但以水稻種植為主,牧業為輔,他們的軍事體制,以步兵為主,騎兵較少。
黑水靺鞨蕃兵之流,也是以漁獵為主,放牧為輔,其實也是步兵,只不過會騎馬罷了,與契丹那種並不是一個路子。
既然以步兵為主,何須等待牧草長成?
“國中連年遭兵,去歲又有水災,多有歉收,存糧不豐。奈何,奈何。”裴璆說道。
李守信瞪著他。
裴璆面無表情,只道:“朝議已定,五月中發兵,攻鄚頡府。”
這個進攻方向又很微妙。鄚頡府被契丹佔去,渤海國大軍殺過去,也是為了收復失地。至於收復失地後會不會繼續西進,攻入契丹境內,那就很難說了。
李守信突然一笑,道:“五月就五月吧,屆時王師也已大至,正可合圍契丹。”
到這個份上,他已經能交差了,畢竟說動了渤海國出兵。但還是有些遺憾,如果能讓渤海提早出兵,吸引契丹注意力的話,王師就更有把握了。
】
無奈渤海人不傻,他們想等著王師先與契丹人打上,然後再從背後撿便宜。
這幫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