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五章 出山

天寶十四載(755),嶲州轄九縣,編戶之民十七萬五千餘。當時嶲州的南境並不在陽蓬嶺,從此嶺南下,經菁口驛、芘驛,一百六十里至會川鎮,即嶲州所屬之會川縣的理所。唐在此置會同軍,作為經營雲南的根據地。

會川縣向南,經目集館,一百二十五里抵達南詔所置之會川都督府(今會理)。會川都督府往南數十里,至瀘水(金沙江),這才是天寶年間嶲州的南界。

金沙江以南,唐還置姚州(雲南郡),轄三縣,治姚城(今楚雄姚安)。因為太過突出,且編戶之民只有三千,沒等到安史之亂就被南詔佔領了。

安史之亂爆發當年,吐蕃、南詔聯合北侵,佔領嶲州。次年,唐軍收復。

隨後閣羅鳳單獨出兵,又佔領嶲州。唐軍再來,這次只收復了一部分。

隨後反覆拉鋸。其時南詔降服了緬甸境內大批部落,在此設麗水節度使,南顧無憂,於是將重點放在北方,先後築拓東(昆明)等城,又在嶲州南部置會川都督府,經略北方。

唐代宗大曆年間,南詔又與吐蕃聯兵,攻至大渡河,被唐將李成擊敗。李成趁勝追擊,收復嶲州大片土地。

德宗年間,南詔、吐蕃再度聯兵北上,攻入劍南,被韋皋擊敗。

也是在德宗朝,經過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南詔投唐。貞元九年(793),南詔王異牟尋大破吐蕃,取十六城,俘五王,降眾十餘萬,獲其軍資甲仗無數。

貞元十年(794),南詔與唐“蒼山會盟”,南詔正式投唐,遣質子入長安,遣使者入貢。

隨後幾年,南詔與唐聯兵,連續擊敗吐蕃。

這種友好關係一直維持到了文、宣時期,此時唐嶲州的理所也一變再變,已經到了三阜城,嶲州南界也定在陽蓬嶺一帶。

宣宗末、懿宗初,南詔再度北侵,攻陷交州、邕州、嶲州等地,戰爭持續十餘年,直到高駢大破南詔,這才收復失地,但嶲州理所已僑治更北邊的永安城。

歷史上另外一個時空,大長和國北攻前蜀,從南詔會川都督府出發,輕鬆佔領唐嶲州諸城池,推進到大渡河南岸,為王建大破,死數萬人。王建趁勢追擊,一度佔領故嶲州城附近的景淨寺——蒙隆舜曾死於此處,收復大片土地。

直到王全斌滅後蜀,趙匡胤決定以大渡河為界,下令從嶲州撤軍。嶲州這片曾反覆拉鋸二百年的地區,終於被徹底放棄了,連帶著黎州在大渡河以南的部分,一併放棄。

所以,邵樹德問李唐賓,你指的什麼時候的嶲州?嶲州州治都遷移過好幾回,你到底想打到哪?

李唐賓聞言又看了一下小抄,道:“怎麼著也得打到姚州去。”

“哦?”邵樹德笑了,道:“李卿好志氣。大理乃南詔西京,鄯闡府為東京,姚州夾在兩京之間,你這是要滅國啊?”

“滅國所難者,乃山高路遠,糧草軍械不濟,又加之水土不服,故死難者多眾。”李唐賓說道:“陛下若不怕死人,許南征將士在南詔大開殺戒,就地籌糧,取之並不難。”

邵樹德聽了不置可否。

糧草確實是最難的。南詔與唐為何在嶲州這片地方折騰兩百年?因為這裡是後世的西昌、涼山一帶,交通十分不便,誰要越過此地北攻或南侵,都很麻煩。

而一旦過了此處,比如南詔進入劍南,或唐軍南下昆明一帶,就又要容易許多了,因為可以就地軍屯或徵糧。

難點就在於嶲州。

如今嶲州九縣,控制在大夏手裡的只有臺登、邛部、蘇祁三縣,且蘇祁縣還遷了縣理,僑治他處。州治在木瓜嶺以北的永安城。

如今鄭仁旻的大軍氣勢洶洶而來,這幾個地方多半還擋不住。

不過,這幾個地方丟了也沒什麼。本來也沒幾個人,若非可以作為對敵一線警戒緩衝區,實在沒什麼價值。

那麼……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