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唐亡,這元載也太不曉事了。胡椒又不貴,去坊市裡買不就是了?」婦人感嘆道。
「胡椒不貴?」趙匡明感覺自己的認知被顛覆了:「西域胡商遠道運來,貴得很。你可知胡椒產於天竺?」
「啊?」婦人張大了嘴巴,驚訝不已。
「胡椒以前是很貴,現在沒那麼貴了。」老人走了過來,說道:「官人有所不知,這些胡椒都是從密州、海州運來的。」
「杖翁有見識,連海州、密州都知道。」趙匡明哈哈一笑,問道:「莫非是大食胡商浮海運來?」
老人有些不太確定含糊地說道:「或許是吧。不過,聽我家大郎的同袍說,運到咱們這裡來的胡椒,
至少三一之數,產自安南。」
趙匡明又被狠狠地震驚了一下。
他好讀書,知道前唐之時,胡椒多從陸路,由粟特、波斯胡商的駝隊轉運而來。如果大食胡商用海船運來密州,那個量確實不是駝隊可以比的。
其實他曾經想過,如果把胡椒價格打下來,會不會有更多的人買,進而賺更多的錢呢?他仔細推演了一番,發現可能性極大。
只可惜,甚少有人這麼做。
胡椒這東西,唐初還被人當做藥材使用,價格昂貴。後來胡商發現中原需要這種東西,於是多運了一些過來,價格慢慢降低,漸漸被人當在調味料使用。時至今日,胡椒的價格已經下降很多了,只有唐初時幾分之一,但依然不是普通人可以消費得起的。
可眼前見到的事情顛覆了他的認知。一個府兵家庭在醃肉時,居然大量使用胡椒,難道最近又降價了?
「安南何時產胡椒了?」趙匡明有些不解。
「這卻不知了。我家大郎也是聽別人這麼說而已。」老人說道:「不過誰又說得準呢?安南也是朝廷治下吧?若能廣種胡椒,興許是大好事呢。以前不覺得,現在發現,離了胡椒,這肉就沒法吃了。」
「為何?」
「不用胡椒,味道太腥、太臭,賣都賣不上價。便是自己人吃,也覺得膈應。」老人說道。「以前沒胡椒時怎麼辦的?」
「有些草根比較辣,勉強合用。」「比之胡椒如何?」
「不好比,不好比。」老人笑了,說道:「反正咱家也用得起胡椒,何必再去找辣根呢?」
「衙內。」姚洎走了過來,低聲說道:「安南確實產胡椒了,幾年前才有的事。去歲在洛陽碰到靜海軍進奏院的人,說那邊種胡椒的人越來越多,似乎是朝廷下令的。但安南胡椒也是大食胡商轉運過來的,他們船多,熟悉海況,航海本事
高,船也好,因此在見到北地對胡椒的需求一年比一年大之後,便大批次採買安南胡椒,運至海州、密州、登州等地售賣,獲利頗豐。」
「如果—」趙匡明轉過頭來,看著姚洎,說道:「如果北地家家戶戶都買胡椒,那該是多大的買賣?財帛動人心啊,什麼買賣最賺錢?不是珊瑚、珍珠、玉石之類的稀罕貨,而是人人都要用的大路貨。」「確實是個好買賣!」姚洎也嘆道:「若經營得法,富可敵國不可成問題。」
他看得出來,執行了三茬輪作制的北方民戶,每年都有大量老弱牲畜需要宰殺。甚至於,當行情好時,健壯的牲畜也不是不能殺。
一家一戶可能沒什麼,也就一兩頭牛、二十多隻羊的數量,但一千戶、一萬戶乃至十萬戶呢?這是什麼概念?如果都用胡椒來醃肉去異味,那得是一個多大的市場?不敢想象。
「有那麼多胡椒嗎?」趙匡明喃喃自語道:「難道要把安南的地全種上胡椒?可能嗎?」
趙匡明、姚洎並不知道,歷史上15世紀的葡萄牙鄉村,每到深秋,家家戶戶開始宰殺牲畜,醃製肉類。因為有濃重的異味,因此需要香料來壓一壓,作為三大香料(胡椒、肉豆蔻皮、丁香)中最便宜的一種,胡椒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威尼斯、熱那亞商人在其中賺得盆滿缽滿—他們從土耳其人手裡拿貨,土耳其人又透過阿拉伯海商從印度採買。
但當有一天土耳其人實施貿易禁運的時候,香料、絲綢全他娘地斷了,逼得葡萄牙人自己出海尋找香料。發展到後面,葡萄牙自然而然成了第一個殖民帝國。
如今大夏北方的農業生產模式是很奇特的。
羊毛促進了毛紡織業的興盛,毛布這種東西現在已經開始在長江流域流行了。人家雖然在南方,但冬天是真的陰冷,對毛布的需求不比北方人少。
奶製品行業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奶粉已經成了軍中制式乾糧之一,軍官們都說好,因為極大減輕了後勤壓力。
然後便是肉類了。三茬輪作制下以六十畝地為例,至少可以養二十頭牛。如果不養牛,可以養三百隻以上的羊。牛羊都是有壽命的,每年都有老死、病死或意外死的,宰殺量極大。而大規模的宰殺一般在深秋開始,受限於加工水平肉的異味很重,最好有香料遮蓋,這不就憑空創造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麼?
當然,前提是把香料價格打下來。這就需要大面積種植以及相對較為發達的海執行業了,因為胡椒這種東西,冷的地方種不了啊。
「我懷疑聖人在二十多年前就預見到了今日。」趙匡明嘆道:「安南那破地方,即便老百姓犁地都犁出火星子了,能種得了那麼多胡椒嗎?他們願意嗎?」
「在斧鉞面前,沒有什麼是不願意的。」姚洎也連連感嘆:「只要老百姓需要這種東西,有錢賺,有大錢賺,那麼就攔不住。安南諸州,或許一輩子要給北人種胡椒了,不種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