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校也不僅僅招收貴族。他們用良好的教育資源,堆積出了一大批出身貧苦人家的年輕教士群體,讓他們獲得了階層躍升。
對普通拔汗那百姓而言,他們並不排斥造物主,相反造物主的牧羊人可以限制愈發肆無忌憚的迪赫坎,雖然事到如今,教士與貴族已經有了一點合流的苗頭了。
年輕的經學生們被外來的征服者屠殺,大部分人都十分惋惜。
好人沒有好報啊!
拉屍體的馬車穿過整個市場,走向城外。
巴扎裡的商人們欲哭無淚。
河外地區(大食人將阿姆河以東的地方稱為“河外”)本來就是手工業極其發達的地區,他們製作各類商品,在大呼羅珊省內進行貿易,甚至遠銷更西邊的巴格達。
征服者十分貪財,幾乎將他們見到的所有東西都拉走了。
地毯、銅燈、錫鑞(là)製品、氈斗篷、毛皮、琥珀、蜂蜜、剪刀、針、桌子、沙發(沙發一詞本就出自阿拉伯語)、枝形燈架、花瓶、陶瓷、廚具、舍施爾彎刀、劍、弓等等——還有少量突厥奴隸和斯拉夫奴隸。
當然,最受那位無上可汗喜愛的不是刀劍,也不是奴隸,而是香皂……
******
“蒐羅所有會製作香皂的工匠,赦免其罪,發往洛陽,轉交內務府。”城堡之內,邵樹德手拿一塊香皂,愛不釋手。
昨晚他親手拿著這塊香皂,抱著薩圖克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將她們全身上下洗了個遍。
這應該是傳統阿勒頗香皂了。
將橄欖油、鹼液、水一起加熱至沸騰,變成粘稠的液體肥皂。然後加入月桂油混合,倒出,待其冷卻、硬化,最後切成塊。
肥皂外表是淡金色,裡面則是綠色,帶有淡淡的香味。
事實上,阿拉伯人透過往裡面新增不同的東西,比如月桂油、香芋、麝香等,獲得了不同種類的香皂,銷量很好。
橄欖樹原產於地中海,在唐時經波斯商人傳入中國,目前僅有零星種植,主要在河隴一帶,被稱為“齊墩樹”,唐人將其榨油製藥,用來除疥癬。
月桂樹則要到近代了,由外國傳教士傳入中國,開始在南方種植——此月桂非古書中的月桂,只不過是引入此樹時,清末、民國文人從古書中翻找了月桂這個名字給它冠上而已。
古羅馬人將原產於地中海的月桂樹帶到了中亞,似乎也零星流傳到了新疆。
但邵樹德懶得去新疆找了,費爾干納就有現成的,直接帶回國內,在南方覓地引種。
當然,香皂並不一定需要橄欖油,也不一定需要月桂油,但難得來這邊一趟,不多撈點東西回去,無法值回票價啊。
靠僧人、商徒主動或被動傳播動植物資源,太慢了!
張騫出使一次西域,為中國帶回了苜蓿、大蒜、黃瓜、蠶豆、萵苣等品種。
魏晉南北朝時,核桃、芝麻、棉花、茄子等從中亞引入中國。
唐朝時,又有菠菜、西瓜。
咱老邵來一次西邊,也得撈回一些東西吧?
他這輩子,已經搞了胡蘿蔔、鷹嘴豆、甜菜、黑麥等品種,但還不夠,有價值的物種,那是越多越好。
吩咐完之後,邵樹德坐了下來,看著面前的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