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十四章 打醒

不要高估官員們的知識面。

對於讀經史上來的官員,經濟方面幾乎一竅不通,很容易搞出各種騷操作,並不是他們特意使壞、故意亂來,他們是真的不懂。

“不說那些喪氣話。”邵樹德笑了笑,又道:“朕在書裡寫了一種撈錢的辦法。也許一百年後,某位宰相讀完全書後,能掌握其精髓,為朝廷增加收入。”

“法幣與鑄幣稅麼?”杜曉問道。

“正是此物。”邵樹德說道:“可別小看它。如果好好操作一番,朝廷收入會大增,能解決好多麻煩。錢多了,很多麻煩就會消失。”

邵樹德一直覺得明朝浪費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日本白銀的大量流入——馬尼拉帆船貿易提供的白銀其實不多,畢竟每兩年才12艘船——使得明朝有條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推行金屬貨幣的朝代,但他們浪費了……

明朝只有白銀,沒有貨幣。

首先,國家層面沒有鑄造各種面值的硬幣——邵樹德在《通貨》這本書中將其稱為“法幣”。

這是一切亂象的根源。

因為沒有法幣,民間就自己亂來,隨意切割銀子,什麼銀豆、銀角子之類,四處氾濫。

對比同時期的西方,即便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也會鑄造自己的法幣。貨幣兌換所隨處可見,外國商船駛來時,第一件事就是兌換當地的銀幣。而貨幣兌換所則抽樣檢查,用化學的方法化驗銀幣的含銀量,然後給出一個匯率。

明朝那會,阿姆斯特丹已經有了十幾種主要銀幣的匯率,定期公佈。

比如,法國人因為戰爭,財政吃緊,於是鑄造了一大批含銀量較少的劣質法幣“利佛爾”,訊息傳出去後,阿姆斯特丹市場上的利佛爾匯率立刻暴跌。

在金融、財政領域,中期的明朝與西方國家,已經遠遠不在一個層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不專業的人,幹不專業的事,就會出現這種結果。

所以,給官員掃盲,讓他們建立初級的金融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陛下,有沒有辦法現在就弄到大量白銀?”杜曉突然問道。

“沒有辦法。”邵樹德笑著指了指他,道:“國中有銀礦百餘,穩定產銀者不過三四十,大量產銀者不過寥寥幾處罷了。而周邊呢?小的白銀來源不談,就說大的,目前僅有日本一處。而且他們發現銀礦才幾年,水平也很差,朕都替他們著急,有銀子挖不出來,提煉出來的白銀質量又差,唉!”

“洛陽流言,吐火羅人那邊有大銀礦,不知……”

“不是流言,是真的,那地方叫潘傑希爾山谷。”邵樹德說道:“可能不比日本銀山小多少,當然,這只是猜測,朕也沒去過,不甚清楚。”

“那能不能……”

“哈哈!”邵樹德大笑道:“當初西征的時候,你們一個勁地勸。怎麼?現在著急了?”

杜曉有些尷尬。

“其實沒用。”邵樹德突然嘆了口氣,道:“白銀是需要積累的。即便潘傑希爾山谷、日本銀山都歸朕,又有什麼用?沒個上百年的持續白銀流入積累,又怎麼夠用?朕老了,等不到那一天了。”

其實,邵樹德對大夏經濟官員的要求很低。

如果哪一天,流入大夏的貴金屬足夠了,可以進入白銀時代時,朝廷開始鑄造法幣(銀幣)。

別他媽的再用金銀塊了。

金銀塊不是貨幣,法幣才是,這個概念一定要捋清楚。

他相信,只要搞清楚了這種概念,官員們是有鑄造法幣的衝動的,因為可以收鑄幣稅。

法幣推行之後,為了收鑄幣稅,朝廷又會嚴禁民間私鑄貨幣,並打擊使用金銀塊交易的現象,這都是在西方歷史上發生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