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零四章 後記·山谷

“前路晦澀難明,唯有乞求老天保佑了。”錢六郎策馬而走,沿著緩坡進入了山谷之中。

農田、菜畦、果園、牧場、森林、河流、高山……

伊麗河谷當真是西域最肥美的一處所在了,農牧皆宜,土壤肥沃,怪不得自匈奴時代起,這裡就被爭奪來爭奪去,沒有個盡頭。

如今大夏崛起,聲勢日盛,伊麗河谷被來自中原的華夏子民佔據,希望能一直如此吧。

清脆的馬蹄聲在山谷中不斷迴響。

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個村落、一座座城池。

城牆之外,鐵匠學徒已經點燃了爐子,再過一會,叮噹的旋律就會響徹一整天。

山野小店之中,早起的信使、商旅正在照料馬匹,打算趁早趕路。

遼闊的牧場之上,農人們揮舞著鐮刀,為入冬準備草料。

粗粗整飭出來的驛道之上,一輛輛馬車滿載糧食,前往各個倉庫。

學堂之中,來自中原的經學生抑揚頓挫地讀著經典書籍,堂下蕃漢學生懵懵懂懂,跟著誦讀。

一切早就走上正軌,一切還需繼續夯實根基。

******

已經改名“大宛”的拔汗那城剛剛經歷了重修,更準確地說是擴建。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西域也算得上是名城大邑之一了,雖然沒法和中原比。

楚國建立已有數年,楚王邵慎立也漸漸在中亞站穩了腳跟。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意味著無數難以想象的鐵與血。

楚國與趙國,終究不一樣啊,兩位大夏親王的風格也不是一回事。

趙國建立已逾十年,趙王會治軍,會打仗,但他更喜歡的還是梳理內政,發展生產,積蓄國力。

楚國立國時間較短,楚王的脾性也更勇猛精進一些。早些年的時候,邵樹德曾以為這個兒子軍略比不上老大,文治也比不上,但就近兩三年的情況來看,這位大夏七皇子的軍略被人低估了。

他非常善於在戰場上學習,也沒有什麼固定的用兵套路。每次打仗時,都是依據得到的情報,臨時排兵佈陣,制定作戰計劃。

說白了,如果將領可以分為“學院派”和“草莽派”的話,楚王邵慎立更接近後者。他是一個天賦型指揮官,雖然從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軍事教育。

與軍事上的才能相比,楚王在民政上就要弱不少了。當初總共二十來個跟著他一起過來地洛陽公子哥們,雖然都接受了頂尖的教育,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處事方式,真正能幫邵慎立分擔民政事務的,其實就那麼幾個罷了。

所以,楚國在民治方面是不如北邊的趙國的。他們唯一的優勢,其實是拔汗那這塊地方的基礎更好,尤其是波斯、粟特、回鶻遺留下來的城池、村鎮及各種水利設施,讓他們的日子沒那麼窘迫,甚至在經歷了多年戰爭之後,至今還壓過趙國一頭。

至於將來會不會被超過,沒人知道,只從當前情況來分析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八月二十日,邵慎立率軍返回了忽氈縣。

忽氈即俱戰提,楚國的西大門,原本是一處人煙稠密的所在,且在過往的戰爭之中,並未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

不過,在波斯勢力正式退出拔汗那之後,忽氈的貴族、百姓大量逃亡至波斯境內,讓此地人口銳減三分之一以上。

隨後,大量狂熱的吉哈德分子湧來。忽氈縣首當其衝,成為了戰事最激烈的地方,這個就更要命了,人口開始急劇下降,到處荒無人煙。

到了最後,邵慎立一發狠,乾脆把忽氈殘餘的百姓盡數東遷,分散安置到其他縣鄉。

於是,這裡徹底了無生氣、渺無人煙了。

現在的忽氈,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軍鎮,屯駐了三四千人馬,以作御守。

“再過些時日,就要落雪了。”

“阿賴山谷那邊的狗官,居然拖欠資糧。”

“和他們無關。沒有李璘點頭,他們不敢的。”

“李璘想做什麼?”

“聽聞在山腳下挖井渠,想利用山上的融水,開闢更多的良田。”

“這狗東西!也不想想沒咱們頂在最前邊,波斯人早就攻入阿賴山谷了,兵臨疏勒城下也不無可能。”